期刊文献+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作品数3881被引量12127H指数36
本刊于1997年创刊。现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报道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心血管病领域中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反映我国心律失常学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促进...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7-663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3859/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881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迎来高密度标测的新时代
1
作者 张劲林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61-462,共2页
复杂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是临床电生理医生经常面临的挑战, 高密度标测技术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心动过速的基质和机制, 在这类心律失常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总结了高密度标测技术的要素和方法学, 对消融有指导作用, 并预测未来发... 复杂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是临床电生理医生经常面临的挑战, 高密度标测技术能非常清晰地显示心动过速的基质和机制, 在这类心律失常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总结了高密度标测技术的要素和方法学, 对消融有指导作用, 并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标测
原文传递
基于心电人工智能的心脏年龄预测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章德云 耿世佳 +5 位作者 魏国栋 陈星月 陈润斌 赵庆豪 刘兴鹏 洪申达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评估其在真实世界心电数据上的心脏年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多个数据集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首先,获取20 s到数分钟心电图正常的12导联匿名心电图记录。该数据用于对模型的训练...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评估其在真实世界心电数据上的心脏年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多个数据集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首先,获取20 s到数分钟心电图正常的12导联匿名心电图记录。该数据用于对模型的训练、验证和测试(测试集)。其次,在一个大型的开源心电数据集(PTB-XL数据集)上对训练完成的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该数据集包含来源于18869例患者的21799条10 s的心电图记录。其中,测试集和PTB-XL数据集为12导联数据集,提取测试集和PTB-XL数据集中I导联构建单导联测试集和单导联PTB-XL数据集。最后,在一个包含184749例真实世界采集到的单导联心电数据集(Heartvoice数据集)上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了真实世界验证。Heartvoice数据集来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手持式单导联心电记录仪采集到的184749例受试者的心电记录。以受试者的生理年龄为金标准对心脏年龄预测结果和心龄变异性(HAV)进行验证,利用平均绝对误差(MAE)衡量心脏年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测试集的MAE分别为4.79岁(12导联)和6.45岁(单导联),PTB-XL数据集的MAE分别为8.06岁(12导联)和10.08岁(单导联),Heartvoice数据集的MAE为7.28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001,12导联)和0.87(P<0.0001,单导联),PTB-XL数据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P<0.0001,12导联)和0.711(P<0.0001,单导联),Heartvoice数据集的相关系数为0.849(P<0.0001)。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PTB-XL数据集的均值误差分别为(-6.00±21.46)岁(12导联)和(-4.88±17.46)岁(单导联),Heartivoice数据集的均值误差为(-5.99±14.98)岁。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心脏年龄预测模型在心脏年龄预测方面具有较高性能,心脏年龄预测结果的差异可对用户起到警示作用,有望实现心脏疾病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心脏年龄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心龄变异性
原文传递
瓣环造影方法指导犬类动物传导系统起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奕然 顾敏 +7 位作者 金汉 程思静 翁思贤 黄灏 杨举微 喻瑜 牛红霞 华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 目的探讨瓣环造影方法指导比格犬传导系统起搏(CSP)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取6只成年比格犬(12~15 kg,雌雄不限)均使用双主动固定导线实施CSP。首先在右前斜30°影像下通过瓣环造影显示三尖瓣瓣环和右心室游离壁。将希氏束鞘管和其中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三尖瓣膈瓣下方区域实施希氏束远端起搏(DHBP);之后,对于其中3只犬,利用造影显示的三尖瓣环顶端、两侧右心室游离壁中点这3个点形成的三角区域,将另外1根主动固定导线送入该三角中心位置实施左间隔支起搏(LSFP);另外3只犬,平行于该三角底边方向移动鞘管至三角左侧线位置实施左后分支起搏(LPFP)。术中收集12导联心电图、腔内心电图、束支电位、起搏阈值、R波感知等主要心电和起搏参数数据,术后通过5%卢戈碘染色法取材判断导线的最终位置是否与影像位置符合。结果所有比格犬均成功实施CSP,心电图符合CSP夺获的标准。进一步分析显示,LSFP和LPFP犬的P电位到V波间期[(11.33±0.58)ms对(11.00±1.00)ms,P=0.643]、V_(6)导联达峰时间[(36.67±1.53)ms对(34.67±4.04)ms,P=0.468]和起搏QRS时限[(68.33±3.21)ms对(63.00±4.58)ms,P=0.17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参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只犬术中出现一过性右束支损伤,均为实施DHBP过程中发生。其中2只犬最后发展为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无一只实验犬出现急性期导线脱位、随访期间导线脱位或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犬取材后通过传导系统染色,提示导线的最终位置与术中影像位置基本符合。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有助于指导比格犬类动物实施DHBP、LSFP和LPFP,其建模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传导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比格犬 三尖瓣环造影
原文传递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4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4期404-404,共1页
原文传递
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药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汝明 史展 +8 位作者 卢晓英 张宇 王凤楠 王春慧 陆艳 李慧 李婷 田颖 刘兴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272-276,共5页
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 目的评估一款具有服药提醒功能的智能手表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OAC)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来自6家医疗中心的210例正在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数字抽样法分为标准随访组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标准随访组通过随访护士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在标准随访的基础上,还通过一款智能手表进行随访。该手表具备每日服药提醒、漏服报警、上传反馈功能,未按时服药时会将信息反馈至随访终端,由随访护士人工电话督促服药。通过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及药片计数法[服药天数所占比例(PDC)法]评价药物依从性。药物依从性良好的定义为MMAS-8问卷评分=8分或PDC≥80%。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MMAS-8及PDC法计算患者药物依从性。结果标准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由第1个月时的82.9%下降到第12个月时的27.8%;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5.2%提高至第12个月时的86.3%。从第7个月开始,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的MMAS-8评分=8分的比例显著高于标准随访组(66.7%对51.0%,P=0.025)。标准随访组PDC≥80%的比例从第1个月时的72.4%降至第12个月时的16.7%;而智能手表提醒随访组每个月的PDC≥80%的患者比例均超过90%,且随访期间均高于标准随访组(P<0.001)。结论智能手表服药提醒辅助随访可以持续改善房颤患者OAC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口服抗凝药 药物依从性 智能手表
原文传递
2020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26
6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2 位作者 华伟 黄从新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6期479-483,共5页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0年发表的《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的认识和建...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0年发表的《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的认识和建议》进行了更新,发布了《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心动过缓 传导异常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 解读
原文传递
小儿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扩大行左束支起搏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易宏伟 刘心甜 韩宏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27-328,共2页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扩大在考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通常选择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然而这种长期非生理起搏可能造成心脏泵功能下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本例对1例2岁5个月的患儿选择左...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留持续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室扩大在考虑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时,通常选择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然而这种长期非生理起搏可能造成心脏泵功能下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本例对1例2岁5个月的患儿选择左束支起搏方式,术后QRS时限仅82 ms,经过10个月随访,患儿左心室大小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本病例给需行永久起搏器的患儿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前景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起搏 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
原文传递
心房起搏后超长传出阻滞一例
8
作者 赵爽 杨杰孚 +3 位作者 刘俊鹏 王志蕾 金鑫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25-526,共2页
患者,男,69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3年,加重2个月余"入院。3年前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5 min后可缓解,2016年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50%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处50%狭窄,回旋支远端50%狭窄,术后规律... 患者,男,69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3年,加重2个月余"入院。3年前患者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5 min后可缓解,2016年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50%狭窄,第一对角支开口处50%狭窄,回旋支远端50%狭窄,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等药物。入院前2个月患者再发劳累后胸闷、气短,伴乏力。2010年11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DDDR型,Philos Ⅱ DR,德国百多力公司)。入院查体:血压125/82 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60次/min,律齐,未及杂音,双下肢不肿。入院后查心电图(图1):心房、心室起搏心律(60次/min),心房起搏脉冲发出后未见心房起搏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起搏 传出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阿司匹林肠溶片 单硝酸异山梨酯 PHILOS 入院查体
原文传递
可穿戴式除颤器的临床应用一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华伟 胡奕然 +3 位作者 顾敏 翟琳 陈旭华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39-440,共2页
可穿戴式除颤器(wear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WCD)是一种可提供短时期体外自动除颤功能的可穿戴式装置,无需手术方式植入,方便移除,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但短期内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 可穿戴式除颤器(wear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WCD)是一种可提供短时期体外自动除颤功能的可穿戴式装置,无需手术方式植入,方便移除,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但短期内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适应证,或有适应证但短期内不能新装或更换ICD的患者。2018年6月28日,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开展了国内首例WCD的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式除颤器 临床应用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手术方式 心律失常 适应证 ICD
原文传递
本刊对形态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10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96-196,共1页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
关键词 图片 制作要求 形态 质量 对比度 论文
原文传递
起搏器植入围术期抗栓药物应用与术后出血事件的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丁鹏飞 李学文 +1 位作者 薛宇龙 连俊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97-400,420,共5页
目的 通过观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术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探讨CIED植入围术期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方法 观察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于住院期间成... 目的 通过观察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围术期不同抗栓治疗方案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探讨CIED植入围术期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策略.方法 观察2011年12月至2016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医院心内科符合CIED植入适应证并于住院期间成功植入CIED的患者资料,分析术后囊袋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平均年龄23~95(68.3±13.1)岁,男202例(57.7%),其中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患者27例(7.7%);低分子肝素(LMWH)桥接抗凝患者61例(17.4%);不中断阿司匹林(ASA)患者17例(4.9%);不中断ASA合用氯吡格雷患者24例(6.9%);围术期停用抗栓药物7 d以上或未应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患者221例(63.1%).需处理的囊袋血肿6例(1.7%),其中非抗栓组1例(0.45%),LMWH组4例(6.55%),ASA组1例(5.88%),华法林组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组无囊袋血肿发生,LMWH组与非抗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余各抗栓亚组与非抗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出血患者体质指数(BMI)低于非出血患者[(19.6±2.3)对(23.2 ± 2.2),P=0.033],较非出血组合并心力衰竭较多(66.7%对7.6%,P〈0.001).多因素分析中体型消瘦及LMWH桥接为预测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OR 4.3234,95%CI 1.8319~16.9838)与(OR 3.3901,95%CI 1.8401~18.4390)].结论 ①正在接受华法林、ASA或DAP的患者术前可继续抗栓治疗;②LMWH桥接抗凝增加囊袋血肿发生率,应弃用;③围术期中断抗凝治疗可能增加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④体型消瘦、心力衰竭患者术后易发生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术 抗栓药物 出血事件
原文传递
经股动脉入径行射频消融后加压包扎时间与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兰燕 张殿新 +6 位作者 程何祥 沈敏 易甫 武峰 李静霞 杨华 刘兵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观察经股动脉入径行射频消融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与并发症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因阵发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路)和来源于左心室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 目的 观察经股动脉入径行射频消融术后加压包扎时间与并发症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因阵发性心动过速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路)和来源于左心室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经股动脉入径行射频消融的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加压包扎的时间分为2组:4 h组(A组)62例,8 h组(B组)60例.对比2组间活化凝血时间(A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AT)、术后患者不适感、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有1例假性动脉瘤发生,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向假性动脉瘤囊腔内给予缓慢注射凝血酶,封闭瘤体后恢复正常;2组术后血凝全套、血小板及AC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局部血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5%,P〉0.05);B组不舒适感明显高于A组(5%对15%,P=0.022).2组术后D二聚体、APTT水平均高于术前[(0.7±1.4)mg/L对(0.2±0.3)mg/L,P=0.035;(0.5±0.3)mg/L对(0.3±0.2)mg/L,P=0.021)(29.9±5.5)s对(26.7±6.9)s,P=0.024;(30.1±2.6)s对(26.2 ±6.4).s (P=0.015)],但其他凝血相关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股动脉射频消融术后穿刺局部加压4 h安全可靠,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不增加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加压包扎时间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选择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或除颤器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樊晓寒 陈柯萍 +6 位作者 严激 宿燕岗 邹建刚 王景峰 苏晞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 目的 指南推荐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同时也有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适应证.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着CRT-P或CRT-D的选择.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的、多中心的、开放性注册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连续入选从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于15个省(直辖市)22家医院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排除临床资料缺失较多和更换脉冲发生器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等.按照医院所在省(直辖市)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医院分为3组(〉4万亿元,2~4万亿元,〈2万亿元),分析GDP对CRT-D选择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择CRT-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新植入CRT的454例患者,其中52.2%选择了CRT-D.选择CRT-D的患者年龄≥70岁的比例显著低于CRT-P(20.7%对30.0%,P=0.02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30.5%对35.0%,P〈0.001),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比例较低(8.9%对23.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69 mm对65 mm,P〈0.00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比例更高(25.4%对7.1%,P〈0.001),更高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史(29.7%对4.1%,P〈0.001)或晕厥病史(16.0%对9.5%,P=0.046).医院CRT总植入量明显影响CRT-D的选择,除个别医院外,大多数植入量在40例以上的医院植入CRT-D的比例在54.9%~67.1%,年植入量15~40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低(18.8%~35.3%),植入量15例以下的医院选择CRT-D比例较高(76.9%~81.8%).3组GDP不同选择CRT-D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对54.5%对28.9%,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室速/室颤史(OR 6.00;95%CI 2.67~13.47)、服用地高辛(OR 1.95;95%CI 1.17~3.26)和抗心律失常药物(OR 2.46;95%CI 1.10~5.33)是增加CRT-D选择的影响因素,而合并房室传导阻滞(OR 0.32;95%CI 0.15~0.69)和医院位于低GDP水平(〈2万亿元)省份(OR 0.14;95%CI 0.04~0.50)是显著减少CRT-D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超过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选择CRT-D治疗.是否选择CRT-D治疗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合并心律失常和服用药物情况,及患者所在地区的GD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影响因素 心力衰竭 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现状(20家医院注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戴研 陈柯萍 +10 位作者 华伟 王景峰 邹建刚 宿燕岗 徐伟 苏晞 严激 许静 陈林 汤宝鹏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 通过对心律失常数据库平台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ICD治疗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是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20家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收集患者的... 目的 通过对心律失常数据库平台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基线数据的分析,了解我国ICD治疗临床应用现状.方法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数据库平台是依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筹建的统一数据库平台.20家大型三甲医院参与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病史、用药情况、ICD适应证、器械类型、手术情况等信息.结果 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共有440例患者进入分析,平均年龄(58.5±14.6)岁,男317例(72%).伴随器质性心脏病293例,占66.6%,其中主要为冠心病,126例(28.6%).一级预防180例,占40.9%;二级预防260例,占59.1%.一级预防中缺血性心肌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离子通道病比例则低于二级预防.北方地区一级预防较南方地区比例低(41.1%对58.9%),二级预防则明显高于南方地区(56.2%对43.8%).一级预防中医保患者比例高于二级预防(90.6%对68.5%,P〈0.001).器械选择上,单腔ICD明显高于双腔ICD(300例对140例),双腔ICD患者年龄较高(67.4岁对51.7岁,P=0.02),且合并心动过缓(主要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比例高于单腔ICD患者.结论 本研究的有限数据表明,ICD在我国植入量还远远不足,尤其是对冠心病患者和一级预防人群,部分可能与地区和医保有关;在器械选择上,以单腔ICD为主要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注册研究
原文传递
本刊对形态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1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5期429-429,共1页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基本要求如下。
关键词 图片 制作要求 形态 质量 对比度 论文
原文传递
本刊对形态图片的质量和制作要求
16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71-171,共1页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基本要求如下。1.图片必须是原始图像或由原始图像加工成的照... 作者提供给杂志用的形态图片既要为论文的出版用,也为论文的评审和编辑用,除图片要足够的大小外,图像要能真实反映形态的原貌和特征。图片要清晰,对比度好,色彩正常。基本要求如下。1.图片必须是原始图像或由原始图像加工成的照片,图像要能显示出形态特征,必要时需加提示或特指符号(如箭头等)。2.数码照片的图像分辨率调整为300dpi或以上,总像索至少要在150万-200万像素或以上,图像文件用tif格式。3.图像要有简明扼要、规范的形态描述,但不能简单到只写“电子显微镜形态改变”之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图片 制作要求 图像分辨率 质量 数码照片 电子显微镜 形态描述
原文传递
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璇 王祖禄 +4 位作者 杨桂棠 金志清 梁明 梁延春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9-103,共5页
目的 评估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4月16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和华法林组60例.达比加群酯组:房颤导管消融... 目的 评估达比加群酯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自2013年3月11日至2014年4月16日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将接受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分为达比加群酯组60例和华法林组60例.达比加群酯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110 mg或150mg,每日2次口服,至少服用2个月.华法林组: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给予3~6 mg,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控制INR在2.0~3.0,至少服用2个月.所有患者从抗凝开始到抗凝结束选用同一种抗凝药物.结果 ①基线水平比较,除收缩压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及大出血事件发生;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不明显出血事件分别为4例和2例(P>0.05).华法林组及达比加群酯组的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5.1±6.7)d对(10.2±3.3)d,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4.3)d对(2.8±1.6)d,P<0.05],华法林组的总住院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较达比加群酯组明显延长.结论 口服达比加群酯用于血栓栓塞低、中危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抗凝安全有效,且可明显降低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凝治疗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原文传递
接触力感知技术指导下心房内消融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恩照 刘彤 +3 位作者 Michael hehata 王勋章 许纲 李广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动物中心)在体右心房射频消融实验,确定心房内消融时不同能量设置下安全有效的导管组织接触力(CF)。方法利用盐水灌注cF感知导管,分别以20w或30w射频能量输出40s,在6只实验用猪的在体... 目的本研究利用猪(Cedars—Sinai心脏研究所动物中心)在体右心房射频消融实验,确定心房内消融时不同能量设置下安全有效的导管组织接触力(CF)。方法利用盐水灌注cF感知导管,分别以20w或30w射频能量输出40s,在6只实验用猪的在体右心房内不同位点进行射频消融。记录分析导管CF、局部双极电压、导管组织接触面阻抗以及射频所致损伤特征。结果40次射频能量释放被分为4组,1组:20W/CF10(7~12)g,n=11;2组:20W/CF20(15—22)g,n=7;3组:30W/CF9(7~11)g,n=11;4组:30W/CF19(16~33)g,n=11。高温致射频释放自动中止现象发生5次(3组内1次;4组内4次)。尸检确认无效消融(无肉眼可见性损伤)位点5处(1组内2处;3组内3处)。剩余30处消融位点均为透壁性损伤(中位数心房壁厚度,1组:2.5mm;2组:2.0mm;3组:3.0mm;4组:2.5mm)。各消融位点局部双极电压与心房壁厚度线性相关(r=0.40,P〈0.05),与局部cF不相关。不同组间射频消融时的局部双极电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69.7%±18.0%;2组:53.6%±25.3%,3组:46.8%±28.9%,4组:71.3%±23.7%,P〉0.05)。1组与2组之间阻抗下降值或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组:(12.4±11.0)n,(4.2±0.9)mm;2组:(17.6±15.7)Q,(4.1±0.9)mm;P〉0.05]。3组阻抗下降值或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与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20.7±13.3)Q,(4.4~0.8)mm;4组:(32.7±12.4)n,(5.3~0.8)mm;JP〉O.05]。4组阻抗下降值及最大心外膜损伤直径显著大于1组和2组(P〈O.05)。cF变异性对射频消融有效性及安全性无影响。结论30w结合较大CF(〉15g)可产生最有效损伤,但高温风险较大。较低CF(-10g)是无效消融的主要原因。设置40s放电时间,20W/20g可能是产生安全有效消融损伤的合理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房 接触力 损伤
原文传递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9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78-278,共1页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学处理 横断面调查 设计类型 临床试验 实验设计 配对设计 成组设计 交叉设计
原文传递
房室结快、慢径1∶2传导心室致心动过速和左、右束支阻滞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志清 李世倍 +5 位作者 王祖禄 梁延春 杨桂棠 梁明 于海波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83-384,共2页
患者男,72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伴胸痛10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示"房性早搏(房早)、心房颤动(房颤)伴差异性传导,室性早搏(室早)".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早共29 385次,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 患者男,72岁,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伴胸痛10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示"房性早搏(房早)、心房颤动(房颤)伴差异性传导,室性早搏(室早)".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早共29 385次,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 595次,频发室早共8 777次,室早二联律315次,平均心率102次/min";上述心律失常昼、夜均有发作,无明显频率依赖性.常规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因患者入院前出现心前区闷痛,结合老年男性,不能除外冠心病可能,遂于入院后2d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狭窄10%~50%,诊断为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右束支阻滞 房室结 导心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 慢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