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4337被引量13565H指数37
《民族教育研究》是我国民族教育领域唯一份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高水平理论学术期刊,现为CSSCI来源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民族地区名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素以中国...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717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688/G4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4,337篇文章
< 1 2 2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热点主题、演进特征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刘玉屏 祝鹏 胡雪珺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的349篇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信息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国内过去30年(1992—2022年)的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图谱与文献回溯,总结出5个热点主题:国际中文教师素质研究、国际中文教师培训研究、... 本文以国内核心期刊的349篇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信息科学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国内过去30年(1992—2022年)的国际中文教师研究进行可视化呈现,结合图谱与文献回溯,总结出5个热点主题:国际中文教师素质研究、国际中文教师培训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研究、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研究、国际中文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研究。国际中文教师研究的演进特征为:研究主题日益丰富,逐渐趋向国际上的教师教育研究主流;研究对象由国内高校教师扩展至各级各类教师群体;研究方法由思辨式研究为主转向实证研究为主。未来国际中文教师研究应明确学科定位及理论基础,加强理论创新;丰富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增强研究方法应用的规范性;继续深化已有研究主题,进一步拓展新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师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变化及差异分析
2
作者 李钰燕 莫东晓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8,共8页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起基础作用。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80个县区作为样本,采用熵权法对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了解其变化趋势。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测算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差...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起基础作用。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80个县区作为样本,采用熵权法对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了解其变化趋势。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测算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发展处于中低水平,但是发展快速;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一般县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趋于更加均衡,但是县域间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异。促进民族地区县域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亟待构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构建支持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推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学前教育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 县域差异 教育均衡
原文传递
美国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与未来走向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玉屏 路义旭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美国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孔子学院近些年在美国的发展阻力重重,数量急剧下降。本文将美国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高峰期、下滑期四个时期,论述美国孔子学院在各个... 美国孔子学院自成立以来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孔子学院近些年在美国的发展阻力重重,数量急剧下降。本文将美国孔子学院发展历程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高峰期、下滑期四个时期,论述美国孔子学院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从中美关系、文化差异、对孔子学院认知差异、运作模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对造成现阶段孔子学院发展困境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未来美国孔子学院发展的“转型——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合作基础”,“提质——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和“融入——接轨美国教育体系,满足当地民众需求”三方面对策,以期推动美国孔子学院的发展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孔子学院 发展历程 影响因素 未来走向
原文传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生活调查——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时空 陶迪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4-149,共6页
呼和浩特市是全国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也是我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典型地区。选择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中人数较多的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从国家通用语言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的角度进行... 呼和浩特市是全国深入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也是我国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典型地区。选择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中人数较多的蒙古族进城务工人员,从国家通用语言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第一语言、语言文字熟练程度、使用频数、使用态度、语言文字提升意愿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提出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的国家通用语言提升对策:一是以做好语言政策宣传教育为基础,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认同力;二是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自觉力;三是以创新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方式为途径,提升国家通用语言认知力;四是以拓展城市国家通用语言公共服务为举措,增强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自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 城市融入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行动理路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岳涵 王琪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35,共8页
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教育,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民族地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突破领域与必然选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发展过... 面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教育,其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民族地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突破领域与必然选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适应,注重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相统一的更高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价值逻辑表征承载着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价值和关照个体内生性增值的人本价值。针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我材何用”“千校一面”“一元管理”的困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应遵循以精准目标导向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增值赋能嵌合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以变革创新优化治理体系保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
原文传递
民族地区外来幼儿教师留任的推拉力量与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进藏幼儿教师的案例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烨 楚琳 姜继为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102,共7页
民族地区的外来幼儿教师作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留任问题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稳定性与整体水平,并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本研究以进藏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访... 民族地区的外来幼儿教师作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留任问题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稳定性与整体水平,并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本研究以进藏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访谈、自传、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基于“推—拉”理论视角考察进藏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留任历程,探寻其留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影响进藏幼儿教师留任的“拉力”因素与“推力”因素并存,教师留任意愿在“推”与“拉”的两种力量角逐中不断游移。为保障进藏幼儿教师的高质量留任,需要采取全方位、一体化措施改善留任状态。因此,制度保障、组织支持、个体自觉三个方面都应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进藏幼儿教师 推拉理论
原文传递
关系韧性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教师韧性影响机制研究——跨文化适应的中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靖 杜屏 +1 位作者 孙冉 桑国元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8,共9页
民族地区教师的韧性发展对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减少教师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关系韧性的视角,利用贵州、广西、甘肃、新疆、湖北5省区10个民族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调研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 民族地区教师的韧性发展对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减少教师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关系韧性的视角,利用贵州、广西、甘肃、新疆、湖北5省区10个民族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调研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民族地区教师韧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教师韧性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跨文化适应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班级课堂氛围遭遇的挫折能激发教师通过跨文化适应间接促进韧性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可以直接正向促进教师韧性发展,并通过跨文化适应间接促进教师韧性发展;跨文化适应的中介效应主要建立在教师积极主动的职业情感投入和对当地贡献的感知。逆境、人际支持和主动适应是教师韧性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师 师生关系 同事关系 跨文化适应 教师韧性
原文传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朱胜晖 刘义兵 宁莎莎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6,共8页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首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与研究方法论,从“大语言观”和“大教育观”出发,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两个功能维度是承接外部支持与培育内生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五条路径包括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次,分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学习者内生动力不足、利益相关者协同不够、教育内容针对性有所缺失、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效性评估缺失等现实挑战。最后,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家校社一体化、坚持乡土性与技术性相统一、坚持专兼职并重、坚持评价引领的“五个坚持”层面提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戴家毅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在华人占多数人口的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无疑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议题,其形成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复杂权衡与考量,并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至今半个多世纪里历经变革。从政策变迁的视角对新加坡独立建国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历史考察,对... 在华人占多数人口的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无疑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议题,其形成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复杂权衡与考量,并在1965年新加坡独立建国至今半个多世纪里历经变革。从政策变迁的视角对新加坡独立建国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进行历史考察,对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政策变迁的逻辑与特征以及主导和助推政策变迁的背后动因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以全面揭示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形成与发展的变迁逻辑。研究表明,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华文学校的改制到华文教育的改性再到华文教学的改良的演变过程;政策变迁主要呈现以华文作为华族母语的定位为逻辑起点和发展基调、制度断裂与制度渐进两种路径交织、从语言的政治性到民族性再到经济性的政策取向变化等特征;国内外生存环境与语言环境变化、稳定的政治体制和实用理性的执政理念共同构成推动政策变迁与转型的内外动力因素。中国的崛起为新加坡华文教育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在不改变英文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华文教育将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加重视,华语在社会上的应用也将愈加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华文教育 双语教育 历史制度主义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院校应对网络负面舆情方略探析
10
作者 余梓东 杨晛曦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89,共8页
做好涉及民族问题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是新时代涉及民族问题新闻舆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并且在公众价值取向、网络媒体以及国内外反华势力煽动等各... 做好涉及民族问题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院校的网络舆情工作是新时代涉及民族问题新闻舆情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具有其独特性,并且在公众价值取向、网络媒体以及国内外反华势力煽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人对民族院校的性质和作用存在错误认知,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形成网络负面舆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选取新浪微博作为主要舆情来源,从构成网络舆情的网民要素、时空要素、事件要素以及观点要素四个维度出发,分析针对民族院校的网络负面舆情的特点,并且针对网络舆情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民族院校应对网络负面舆情的方略,即平稳期监测研判、发生期加强引导、扩散期多方联动以及消退期善后总结,以确保民族院校的和谐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民族院校 网络负面舆情 应对方略
原文传递
中美汉语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比较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和波特兰州立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玉屏 高瑞媛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本文从课程教学、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几个环节入手,对中美两所大学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本文从课程教学、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几个环节入手,对中美两所大学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课堂观摩的组织实施需统筹时间、对象和深度等因素;构建完备的教学实习支持系统和合理的实习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育硕士 教学实践能力 师资培养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韦克平 谢俏静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78,共10页
采用《青少年本民族文化认同问卷》、《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卷》和《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学校影响因素问卷》等工具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427名学生、对照学校2287名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其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 采用《青少年本民族文化认同问卷》、《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问卷》和《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学校影响因素问卷》等工具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学校2427名学生、对照学校2287名学生进行测量,以探讨其民族团结教育场域下民族文化认同水平的差异及广西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对其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结果显示:(1)试点学校与对照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试点学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学校的水平;(2)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与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相关显著;(3)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能显著增进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青少年 民族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研究——以“三区三州”小学数学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董连春 郎甲机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81,共9页
本研究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六个省(自治区)共计113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情境讨论法,选取学生疑问、学生非常规方法、学生猜想三个教学情境,引导教师阐述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理解以及应对策... 本研究以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六个省(自治区)共计113名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与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情境讨论法,选取学生疑问、学生非常规方法、学生猜想三个教学情境,引导教师阐述对每个教学情境的理解以及应对策略。研究发现:(1)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偏向知识视角而非学生视角;(2)民族地区优秀教师群体内部在教学观念与教学策略层面上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3)民族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4)民族地区教学评价方式方法相对滞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优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学策略的改进。为提升民族地区优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本研究建议:民族地区教师培训项目宜采用分层培训方式;民族地区教师培训内容应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升;转变评价理念,加快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考试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三区三州” 教学观念 教学策略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
原文传递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构建与实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洪修 葛圣心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130,共7页
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本研究以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发现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人物形象和关键性的民族事件四个方面。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主要基于价值建构... 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本研究以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为例,发现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人物形象和关键性的民族事件四个方面。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建构主要基于价值建构、结构建构和活动建构三种方式。语文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彰显要重点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和'何时教'三个问题,即教材建设要表达民族文化的价值,突破元素局限的格局,还要符合民族发展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 民族文化 构建
原文传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涵、价值与途径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亚萍 付茁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1,共6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有效建构学生数学概念的诉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有效建构学生数学概念的诉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三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需要;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使之达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在掌握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探索数学过程与方法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感悟数学情感体验与塑造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地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内涵 价值 途径
原文传递
印度高等教育的保留政策:影响、问题及对策
16
作者 王晴锋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3,共5页
印度是世界上较早实行肯定性行动政策的国家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它主要针对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级采取保留制度,以改变长期以来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该政策存在城乡差异显著、性别不平等、政策偏误与滥用、忽视穆斯林并导致... 印度是世界上较早实行肯定性行动政策的国家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它主要针对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阶级采取保留制度,以改变长期以来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该政策存在城乡差异显著、性别不平等、政策偏误与滥用、忽视穆斯林并导致身份政治碎片化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复合赋分制结合了个体均等和群体均等的原则,按照剥夺阶序和综合量化的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它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连续统式赋权体系,并根据相应的社会位置做出调适,因而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再分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肯定性行动政策 种姓制度 印度高等教育 保留政策
原文传递
论民国时期四川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特征
17
作者 刘星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81,共8页
民国时期,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凉山彝区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渗透在生活中的毕摩仪式、家支文化和家庭教养等方式实现对后代的培养;新兴的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民国时期凉山彝区已初步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期学校教育... 民国时期,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凉山彝区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渗透在生活中的毕摩仪式、家支文化和家庭教养等方式实现对后代的培养;新兴的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民国时期凉山彝区已初步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期学校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抗战时期加速成长,其后因招生困难、经费短缺、双语教育缺乏等问题,多数学校停办,其中青年干部培训较有成效,民众教育则多浮于形式。民国时期凉山彝区现代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凉山 民国时期 彝族学校教育 彝族社会教育
原文传递
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转变情况——基于“六普”和“五普”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玉福 伍淑花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8,共6页
基于"六普"和"五普"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助推下,与"五普"相比,"六普"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文... 基于"六普"和"五普"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转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助推下,与"五普"相比,"六普"人口较少民族的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文盲人口普遍减少,义务教育普及率得到了较快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人口较少民族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各民族间受教育状况不平衡性比较明显,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女性受教育人数远低于男性。加快教育发展,改善受教育状况,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较少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较少民族 受教育状况 “六普”与“五普”比较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武陵山片区教育贫困新特点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璐琳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0,共5页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其教育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失学原因出现多元化、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供应不足以及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对反贫困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片区,其教育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失学原因出现多元化、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供应不足以及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对反贫困具有越来越重大的意义,因而,应根据武陵山区的实际,提出新时期缓解教育贫困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 教育贫困 新特点 对策
原文传递
民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藏语基地班”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威 张文香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4,共4页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藏语基地班"是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兼顾通识教育与专(职)业教育、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而又有所侧重的功能定位下,民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量身定制的法学专业课、藏族历史文化课、藏汉语言课...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藏语基地班"是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兼顾通识教育与专(职)业教育、理论素养与实务技能,而又有所侧重的功能定位下,民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量身定制的法学专业课、藏族历史文化课、藏汉语言课三大课程群,将有效解决"学分爆炸"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精通民族语言、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民族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法律人才 高等法学教育 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