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4789被引量41485H指数72
本刊以反映法学研究新成果和法制建设的新进展为主要内容,着重刊登刑法、民商法和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学理论,及时反映法理学、法史学、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研究的新信息,积极支持并扶持行政法、经济法等新兴...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020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5608/D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4,789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信息内容治理 被引量:24
1
作者 支振锋 《政法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8,共15页
以大算力为基础,用强算法处理海量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等领域表现优异,已经能够提供内容创意生成、数字人、对话搜索、代码生成等服务,在自动驾驶、金融风控、医疗保健、物联网等领域也极... 以大算力为基础,用强算法处理海量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处理等领域表现优异,已经能够提供内容创意生成、数字人、对话搜索、代码生成等服务,在自动驾驶、金融风控、医疗保健、物联网等领域也极富应用前景。作为一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大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人类的“理解能力”极大提升,不仅成为人类生产创意性信息内容的强大工具,也可能极大地改变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带来劣质信息泛滥、初始信源被污染和冲击社会伦理等信息内容风险,需要平衡发展与安全,探寻激励相容的治理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信息内容 激励相容 治理
原文传递
程序与实体双重视野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教义学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兴良 《政法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共12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一项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举措,它具有程序和实体的双重属性。在程序上以认罪认罚为标准,实现刑事案件审理的繁简分流,对那些犯罪较轻的被告人采取速裁程序,从而缓解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矛盾。在实体上通...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一项刑事司法领域的改革举措,它具有程序和实体的双重属性。在程序上以认罪认罚为标准,实现刑事案件审理的繁简分流,对那些犯罪较轻的被告人采取速裁程序,从而缓解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矛盾。在实体上通过检察机关和认罪认罚的被告人进行量刑协商,使被告人获得宽大处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刑事司法程序,淡化刑事诉讼的对抗性,强化刑事诉讼的协商性,对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程序从简 实体从宽 量刑协商
原文传递
类型化的思考与多元保护法益——兼论污染环境罪保护法益的实践转向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充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111,共12页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污染环境罪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问题最终指向了该罪的保护法益。围绕该罪的保护法益,目前学界存在简单客体说与复杂客体说的争议,但这两种观点都是在概念意义上的抽象理论解读,难以对具体实践...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污染环境罪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问题最终指向了该罪的保护法益。围绕该罪的保护法益,目前学界存在简单客体说与复杂客体说的争议,但这两种观点都是在概念意义上的抽象理论解读,难以对具体实践认定发挥指导作用。实践指向的保护法益研究必须以类型化思考为基础、以具体化的多元保护法益为依归。保护法益作为人们有关保护利益的价值共识,需要发挥立法规制和司法解释规制的双重机能,这两个机能期待分别对应保护法益中法的要保护性要素和生活利益要素。在面向司法思考的意义上,保护法益主要是指行为所直接指向的具体生活利益。对于生活利益的具体把握会受到特定时空条件以及特定法益观念的影响,其具体内容需要通过刑法规定的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来确定,基于污染环境罪中各个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多样化表现,多元保护法益是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保护法益 价值共识 类型化思考 多元保护法益
原文传递
高质量法治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与全面依法治国的体会 被引量:9
4
作者 时建中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0,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是引领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需要高质量法治保障。法治建设工作需要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间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依法治国
原文传递
论远程勘验:基于侦查措施体系性检视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裴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6-166,共11页
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快速扩张促使侦查机关创新相关侦查取证措施,但同时也与传统侦查措施体系产生了张力。远程勘验作为传统勘验措施从物理场域转向虚拟场域的变形措施,一方面在形式上延续了传统勘验的概念表述,另一方面则在具体规... 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快速扩张促使侦查机关创新相关侦查取证措施,但同时也与传统侦查措施体系产生了张力。远程勘验作为传统勘验措施从物理场域转向虚拟场域的变形措施,一方面在形式上延续了传统勘验的概念表述,另一方面则在具体规则设计上不断突破刑事诉讼法对勘验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在此背景下,传统侦查措施体系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的连贯性被打破,集中体现为远程勘验措施呈现出“名”“实”分离的状态,以及远程勘验与提取、技术侦查等相关措施的关系紊乱。对此,在进一步修订刑事诉讼法时有必要理顺新旧措施之间的结构,从基本权利保障的角度使远程勘验回归勘验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协调远程勘验与相关措施的衔接过渡,并在尊重他国主权的前提下探索远程勘验跨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勘验 网络在线提取 技术侦查 虚拟场域 侦查措施体系
原文传递
合同法评注选
6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法典评注集法律教义学之大成,系法典国家法律体系、法律学术与法律实务日臻成熟的标志。本书以法律适用为中心,将学说、判例、规范变迁与比较法熔于一炉,是汉语法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评注。本书萃集国内民法学领域杰出中青年学者,... 法典评注集法律教义学之大成,系法典国家法律体系、法律学术与法律实务日臻成熟的标志。本书以法律适用为中心,将学说、判例、规范变迁与比较法熔于一炉,是汉语法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评注。本书萃集国内民法学领域杰出中青年学者,选取"合同法"部分条文,借鉴德意等国大型法典评注并加以创新,既全景反映相应条文的立法、学说与判例现状,更在此基础上作出审慎反思,为民法典的体系化评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法律体系 中青年学者 法律实务 合同法 汉语法学 法律教义学 民法典 民法学
原文传递
主观公权利的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的构造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天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6,共14页
"刘广明案最高法裁定"开拓性地将主观公权利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导入我国司法实践,引发争议。主观公权利观念是公权利理论的产物;保护规范理论是其技术性形态,用来从客观法解读主观公权利。公权利理论以国家法人说为理论基础,... "刘广明案最高法裁定"开拓性地将主观公权利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导入我国司法实践,引发争议。主观公权利观念是公权利理论的产物;保护规范理论是其技术性形态,用来从客观法解读主观公权利。公权利理论以国家法人说为理论基础,志向于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建构起权利义务关系。在公权利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个人对国家的主观公权利成为重心,国家对个人的主观公权利淡出视野;同时,保护规范理论因法律秩序的转换与时代精神的变迁,而不断对其解释要素加以调适,使主观公权利的外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这个过程体现了法律的动态性,并有其政治哲学背景。"刘广明案最高法裁定"所表达的只是保护规范理论的基点,但通过导入该理论,为行政诉讼原告适格的认定提供一个法律论辩平台,应获积极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公权利 保护规范理论 公权利理论 原告适格
原文传递
论刑事诉讼中的“争点主导主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奋飞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7,共13页
为实现司法资源配置在刑事诉讼中的持续优化,充分激活控辩双方的处分自由,有效地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需要保证实质化庭审仅适用于控辩双方诉讼争议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建构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还需要在刑事普通... 为实现司法资源配置在刑事诉讼中的持续优化,充分激活控辩双方的处分自由,有效地保障司法裁判的公正,需要保证实质化庭审仅适用于控辩双方诉讼争议的解决。这不仅需要建构认罪认罚案件和不认罪认罚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还需要在刑事普通程序内部建构"二元模式",即"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和"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要求审判机关在妥善确定"诉讼争议"的基础上,真正贯彻直接言词原则,逐步克服对案卷笔录材料的依赖,对"诉讼争议"进行实质化审理。与"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不同,"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则不需要再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案卷笔录的证据资格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争点主导主义” “有诉讼争议—实质化解决”模式 “无诉讼争议—形式化确认”模式
原文传递
滥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刑事制裁思路——以人工智能“深度伪造”为例 被引量:67
9
作者 李怀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54,共11页
深度伪造作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的具体场景,当前已带来严重的社会风险,尤其是针对公众人物的深度伪造,更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深度伪造的技术本质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滥用,行为... 深度伪造作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用的具体场景,当前已带来严重的社会风险,尤其是针对公众人物的深度伪造,更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深度伪造的技术本质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滥用,行为本质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滥用。美国和欧盟等分别采取了专门立法以及借助现有的"数据-信息"规制路径来防范深度伪造的社会危害,在法益定位、立法重点和法律模式上均存在差异。我国刑法目前基于目的性行为的结果归责思路和基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前端归责思路忽略了深度伪造法益侵害的独立性以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特殊需求,无法完全实现刑法的规范目的。深度伪造的规范本质是身份盗窃行为,有必要在刑法中引入身份盗窃,既能建立"公民个人信息-身份信息-生物识别信息"的梯次加重保护体系,弥补"合法获取+不法利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评价空白,并顺带规制传统的身份盗窃行为,增强身份盗窃入罪化的扩散性立法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伪造 算法滥用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身份盗窃
原文传递
诉讼请求变更的规制及法理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卫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74,共17页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原则上规定了当事人在诉讼系属中可以进行诉讼请求的变更,但是,由于没有对诉讼请求变更的应有条件以及相应程序作出规定,导致诉讼请求变更的随意性,并由此引发当事人双方之间就诉讼请求的变更是否正当的争议,从而极...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原则上规定了当事人在诉讼系属中可以进行诉讼请求的变更,但是,由于没有对诉讼请求变更的应有条件以及相应程序作出规定,导致诉讼请求变更的随意性,并由此引发当事人双方之间就诉讼请求的变更是否正当的争议,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诉讼的正常进行。诉讼请求的变更涉及到被告的防御权、诉讼效率、诉讼成本等若干问题,因此,如何设置诉讼请求变更的要件和程序至关重要。诉讼请求的变更不能简单依据案由来加以确定,而应当将诉讼标的作为判断根据。诉讼请求数额变更原则上不宜作为诉讼请求变更,而应分别纳入程序和管辖问题按照相应的制度予以处理。通过比较法研究,我国法可设置时间条件、被告同意及其例外作为变更要件。诉讼请求变更制度的有效运作,还有赖于变更程序的设置,并尽快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规定,通过修订民事诉讼法实现法律文本制度上的完善和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诉的变更 诉的追加 诉的合并 被告防御权
原文传递
产业政策、市场机制与法律执行 被引量:11
11
作者 席涛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62,共18页
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和大量僵尸企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长期执行产业政策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反思产业政策的制度演变,厘清产业政策、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的边界,通过法律制度体系,建构一个市... 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和大量僵尸企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长期执行产业政策具有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反思产业政策的制度演变,厘清产业政策、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的边界,通过法律制度体系,建构一个市场自治、法院诉讼、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国有企业的执法分析框架,比较不同机制执法的公正与效率。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执法范式转变和监管制度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失衡 产业政策 监管调整 市场机制 执法框架
原文传递
法学院:美国法学教育百年史(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荣获美国律师协会(ABA)嘉奖的学术经典!
12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法学院》一书,势必会成为法学教育史领域的必读经典。——《美国律师基金会研究杂志》一部杰作。《法学院》尽显生花妙笔,将社会史、思想史和制度史融于一书。——《法律与历史评论》本书是法学教育史领域的经典。作者罗伯特·... 《法学院》一书,势必会成为法学教育史领域的必读经典。——《美国律师基金会研究杂志》一部杰作。《法学院》尽显生花妙笔,将社会史、思想史和制度史融于一书。——《法律与历史评论》本书是法学教育史领域的经典。作者罗伯特·史蒂文斯是声誉卓著的法学家兼教育家,历任多所一流高等院校的管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19世纪50年代 法学教育 律师协会 法学院 学术经典 美国 历史评论
原文传递
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类型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运梁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82,共17页
我国刑法30多个条文出现了致人死亡的立法语言,但这一用语在同一部法律中体现出不同的规范属性。目前学界在致人死亡这一立法现象的研究上基本是针对单个犯罪展开,未能重视不同法条中该问题的类型性、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在结果加... 我国刑法30多个条文出现了致人死亡的立法语言,但这一用语在同一部法律中体现出不同的规范属性。目前学界在致人死亡这一立法现象的研究上基本是针对单个犯罪展开,未能重视不同法条中该问题的类型性、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在结果加重犯类型的致人死亡中,基本行为内含着危及他人生命的严重危险。为了在相关条文中能评价致人死亡的责任,许多都规定了较重的法定刑幅度,这也为重刑化作出了贡献。被害人自杀的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行为人,这是考察结果归责与责任原则得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人死亡 类型化 明确性 结果加重 责任原则
原文传递
通过宪法法院的宪法审查:凯尔森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银宏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8-191,共14页
基于宪法审查制度在一国法治制度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宪法审查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宪法审查已然成为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但中国的宪法审查(宪法监督)制度尚未发挥其应... 基于宪法审查制度在一国法治制度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建立起不同形式的宪法审查制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宪法审查已然成为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但中国的宪法审查(宪法监督)制度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奥地利,以凯尔森的法学理论为基础而设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法院较好地履行了宪法审查和保障宪法的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法院 凯尔森 法学理论 审查制度 宪法监督 宪法实践 奥地利联邦宪法 基础规范 理论与实践 行政法院
原文传递
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可能与限度 被引量:40
15
作者 马长山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5,共23页
新一轮司法改革无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并在当下"深水区"改革进程中负有重要的使命与担当。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司法至上的自身有限性、既有政治制度框架的限制、现行法律规范的局限、本土国情的制约... 新一轮司法改革无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并在当下"深水区"改革进程中负有重要的使命与担当。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司法至上的自身有限性、既有政治制度框架的限制、现行法律规范的局限、本土国情的制约、路径依赖的"体系化锁定"等因素的影响,并在其可能的改革空间与限度内,积极探索中国司法改革的自主性道路,从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改革 可能与限度 自主性道路 法治中国
原文传递
“例分八字”考释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陈锐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83,共17页
我国古代律学家称"例分八字"为"律母",视之为重要的"读律方法"。其实,这八个字是古代律学家总结出的重要立法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早由北宋范镇明确提出,北宋中后期的律学家傅霖进行了初步注解。... 我国古代律学家称"例分八字"为"律母",视之为重要的"读律方法"。其实,这八个字是古代律学家总结出的重要立法方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早由北宋范镇明确提出,北宋中后期的律学家傅霖进行了初步注解。元代律学家结合唐律、宋律、元代法律进行了全面注释,促进了"例分八字"的成熟。明初,"例分八字"全面进入法律之中,成为法律的凡例,这引起了律学家们对"例分八字"进行大量的研究。王明德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纠正了前代研究者诸多不正确的认识。但囿于时代局限性,王明德的认识仍嫌不够。从现代立法方法的角度看,"例分八字"的主要作用是建构法律类型,从而使得法律体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例分八字” 律学 类型化方法 律母
原文传递
论通谋虚伪结婚的法律效力 被引量:21
17
作者 金眉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3-191,共9页
俗称的假结婚、虚假结婚在法律概念上宜认定为是通谋的虚伪结婚,它是指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时约定不建立婚姻共同生活的情形,特点是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属于意思表示存在瑕疵的情形。对其法律效力,各国大致存在着无效与可撤销两种立法例,是... 俗称的假结婚、虚假结婚在法律概念上宜认定为是通谋的虚伪结婚,它是指男女双方缔结婚姻时约定不建立婚姻共同生活的情形,特点是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属于意思表示存在瑕疵的情形。对其法律效力,各国大致存在着无效与可撤销两种立法例,是否援用民法关于通谋虚伪行为的一般规定也存在不同。此外,有的国家法律还允许虚假结婚行为的效力在法定情形下从无效、可撤销转为有效。对通谋的虚伪结婚,不能简单地援用民法总则的一般规则一律将其效力归为无效,而应当在原则上将其规定为可撤销,特殊情况下为有效。法律不能完全漠视已存在的婚姻事实和已经形成的家庭关系,在已经存在夫妻共同生活或者双方生育有子女的情形下,法律应当认可通谋的虚伪结婚有效,不允许撤销或无效。至于第三人利益的保护问题,笔者主张原则上采用表示主义,以意思主义作为补充。此外,对于通谋虚伪结婚在其他法域的效力,也需要注意保持不同法域之间在逻辑上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谋 虚伪结婚 法律效力
原文传递
团结宪章——宪法的中国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劲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6,共14页
在中国被称作"宪法"的文本,其基本的定位是相当中国式的。它不是通常的为保障人权、控制公权而设计的,而是一部实现团结一心共同奔向美好目标的团结宪章。实现"我们"的团结建构,指出"他者"的威胁性存在... 在中国被称作"宪法"的文本,其基本的定位是相当中国式的。它不是通常的为保障人权、控制公权而设计的,而是一部实现团结一心共同奔向美好目标的团结宪章。实现"我们"的团结建构,指出"他者"的威胁性存在并团结在党的周围就是中国宪法最基本的谋划,因此,中国宪法的精神也就是团结精神。虽然它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在价值上的一如既往的依从,但并不妨碍在尊重"八二宪法"文本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宪章 “我们”的联系 “他者”的建构 党的领导
原文传递
宪政与革命: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孤军”困境——以《孤军》杂志为中心
19
作者 饶传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9-157,共9页
192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革命的方法造党建国,中华民国的法统被党统替代。宪政,抑或革命?这对接受了西方宪政思想又抱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构成了选择困境。孤军派的彷徨与抉择,具有典型性。他们从尊崇法统到走向革命,揭示了近代... 192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采取革命的方法造党建国,中华民国的法统被党统替代。宪政,抑或革命?这对接受了西方宪政思想又抱有家国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构成了选择困境。孤军派的彷徨与抉择,具有典型性。他们从尊崇法统到走向革命,揭示了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复杂性。这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与法治建设,不无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宪政 革命 《孤军》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恶债在国际法中的沉淀与反思——以中国的海外投资风险为视阈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淑敏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历史的卷帙中探寻真实的恶债,藉以印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合法与适格。尽管"恶债不予继承"的国际法使命有待提升,但其对于海外投资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睨视。恶债与海外投资保险之间既有牵连性、又具独立性,正面解读两者之间错... 在历史的卷帙中探寻真实的恶债,藉以印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合法与适格。尽管"恶债不予继承"的国际法使命有待提升,但其对于海外投资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睨视。恶债与海外投资保险之间既有牵连性、又具独立性,正面解读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避免利益攸关方重蹈覆辙的良策。进而寻求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的评估机制,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政府亡羊补牢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债 “恶债不予继承” 海外投资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