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航空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10141被引量50936H指数58
《航空学报》《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创刊于1965年,中文月刊; 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689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929/V
  • 出版周期半月刊
共找到10,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直升机动力涡轮转子系统优化方法
1
作者 王四季 张羽薇 +4 位作者 黄开明 吕彪 赵海凤 王虎 廖明夫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5-251,共17页
针对直升机动力涡轮转子变转速工作范围增大、临界转速难布局、转子弯曲模态振动控制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动力涡轮转子系统优化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变转速涡轴发动机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动力涡轮转子的动... 针对直升机动力涡轮转子变转速工作范围增大、临界转速难布局、转子弯曲模态振动控制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动力涡轮转子系统优化方法。采用有限元法,建立变转速涡轴发动机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动力涡轮转子的动力学特性。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提出直升机动力涡轮转子系统的动力学优化设计目标,系统性地建立变转速动力涡轮转子系统优化设计流程。搭建了模拟转子实验系统,完成优化前后的对比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下转子振动幅值相比原方案下降73.5%,能够实现的稳定变转速工作范围由77.5%~100%最高工作转速扩大为55%~100%最高工作转速,验证了所建立的动力学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为发动机动力涡轮转子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变转速动力涡轮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有限元法 动力学优化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横截函数的欠驱动航天器姿态跟踪方法
2
作者 段超 邵小东 +1 位作者 胡庆雷 吴淮宁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针对航天器姿态跟踪任务,考虑一种配置2个独立动量交换型执行机构的欠驱动航天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横截函数的任意姿态轨迹跟踪控制律。利用三维特殊正交群SO(3)建立航天器姿态运动学方程,并基于动量守恒条件,将动力学方程与运动学统一写... 针对航天器姿态跟踪任务,考虑一种配置2个独立动量交换型执行机构的欠驱动航天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横截函数的任意姿态轨迹跟踪控制律。利用三维特殊正交群SO(3)建立航天器姿态运动学方程,并基于动量守恒条件,将动力学方程与运动学统一写成以执行机构输出角动量为控制输入的降阶系统。利用横截条件与Lie代数秩条件构造基于SO(3)的横截函数,其本质为能够任意逼近平衡点的一个嵌入子流形,并基于横截函数与姿态误差建立降阶跟踪控制系统的伴随系统。针对伴随系统,提出了一种光滑静态反馈控制律,利用Morse函数证明了对于任意轨迹闭环系统的最终有界稳定性。进一步针对可行轨迹,基于零动态系统设计了横截函数的参数自调整律,使得在零动态时横截函数趋近跟踪系统的平衡点,证明了闭环系统具有指数稳定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提出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驱动 航天器 姿态控制 LIE群 横截函数 可行轨迹
原文传递
典型飞机壁板结构的抗屈曲优化设计与试验验证
3
作者 孟亮 杨金沅 +3 位作者 杨智威 高彤 刘洪权 张卫红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76,共12页
加筋壁板是飞机机身和机翼中常见的典型承力结构,其在轴压和机身弯矩载荷作用下极易发生屈曲失效,严重制约飞行器安全性能与服役周期。飞机结构静强度校核时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工程计算,其中加筋壁板结构承载能力的工程计算与机身框结... 加筋壁板是飞机机身和机翼中常见的典型承力结构,其在轴压和机身弯矩载荷作用下极易发生屈曲失效,严重制约飞行器安全性能与服役周期。飞机结构静强度校核时多采用经验公式进行工程计算,其中加筋壁板结构承载能力的工程计算与机身框结构端部支持系数的选取密切相关。现有飞机型号研制中端部支持系数的选取通常较为保守,结构安全裕度大、质量冗余,阻碍了飞行器轻量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此,首先基于欧拉长柱失稳理论,建立了基于切缝法的典型飞机壁板结构端部支持系数仿真计算模型;同时深入分析了端部支持系数与加筋壁板结构和支撑框段的耦合作用关系;进一步地,分析了框、长桁等结构特征参数对端部支持系数的影响规律,并分别开展了框、长桁-蒙皮以及框-长桁-蒙皮协同优化的飞机壁板结构抗屈曲设计;最后,基于增材制造缩比样件和轴压屈曲试验,验证了典型壁板结构抗屈曲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所建立的仿真分析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飞机壁板结构抗屈曲性能的有效提升,对进一步提升飞机性能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壁板 屈曲分析 结构优化 端部支持系数 临界屈曲载荷
原文传递
激波/平板层流边界层干扰熵增特性
4
作者 宋家辉 许爱国 +5 位作者 苗龙 廖煜淦 梁福文 田丰 聂明卿 王宁飞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9-286,共18页
超声速流动中存在着复杂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在激波/边界层干扰中,激波引起的“波阻”和边界层引起的“摩擦阻力”是气动阻力的主要来源,而这两种阻力均与熵增直接相关,因而熵增是评估超声速流中气动阻力的关键参数。采用基于非平... 超声速流动中存在着复杂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在激波/边界层干扰中,激波引起的“波阻”和边界层引起的“摩擦阻力”是气动阻力的主要来源,而这两种阻力均与熵增直接相关,因而熵增是评估超声速流中气动阻力的关键参数。采用基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离散玻尔兹曼方法(DBM)对高马赫数规则反射及激波/层流平板边界层干扰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借助高阶非守恒动理学矩,DBM可以方便地捕捉黏性和热流等热力学非平衡效应,并定量化研究两者引起的熵产生率。结果表明:对于规则反射,反射激波中的非平衡强度强于入射激波;对于激波/层流平板边界层干扰,激波中黏性引起的熵产生率占主导,边界层中热流引起的熵产生率占主导,两种熵产生率的强度均随马赫数的增加而增强。研究结果可为评估进气道内的流动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熵增 非平衡特性 离散玻尔兹曼方法 激波/层流边界层干扰
原文传递
扑旋翼刚度和翼梢形状对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媛媛 张航 +1 位作者 王琦琛 杨炫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156,共18页
具有垂直起降及悬停性能的扑旋翼刚度分布和形状对其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与传统仿昆虫扑翼明显不同。针对扑旋翼刚度和翼梢形状对其悬停飞行模式下的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研制了12种不同结构构型及翼梢后掠角的传统矩形... 具有垂直起降及悬停性能的扑旋翼刚度分布和形状对其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与传统仿昆虫扑翼明显不同。针对扑旋翼刚度和翼梢形状对其悬停飞行模式下的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研制了12种不同结构构型及翼梢后掠角的传统矩形扑旋翼样件和一种仿蜻蜓翅外形的扑旋翼样件,通过实验测试定量分析了各扑旋翼样件的展向和弦向刚度、翼梢刚度及形状对其运动、气动升力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弦向刚度和翼梢形状对扑旋翼运动影响显著,优化展向和弦向刚度分布对翼膜的支撑和采用仿蜻蜓翅梢形状可显著提高扑旋翼的气动升力和效率。以本实验中采用的重量为30.1 g的扑旋翼模型为例,在输入电压3.4 V时,优化后的仿生扑旋翼平均升力(49.6 g)比初始矩形扑旋翼提高74%,升力效率从3.5 g/W提高到5.9 g/W。本研究对扑旋翼微型飞行器气动性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旋翼微型飞行器 仿生扑旋翼 扑旋翼刚度 翼梢形状 气动升力 升力实验
原文传递
加速退化试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6
作者 郭宏轩 孙富强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9-139,共11页
受测量分散性、仪器误差等因素影响,加速退化试验中存在测量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加速退化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传播与评定方法,以提高试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首先,介绍了加速退化试验中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结合维纳过程加速退... 受测量分散性、仪器误差等因素影响,加速退化试验中存在测量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加速退化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传播与评定方法,以提高试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首先,介绍了加速退化试验中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结合维纳过程加速退化模型参数估计过程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的传播效应;其次,分别利用测量不确定度指南评定法(GUM)和蒙特卡洛法,量化评定了加速退化试验中性能观测数据测量不确定度对正常应力水平下产品可靠性评估结果的影响;最后,采用某型空间用高分子传感器案例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并针对2种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退化试验 测量不确定度 GUM 蒙特卡洛法 高分子传感器
原文传递
基于声模态分解的风扇叶盘同步振动辨识
7
作者 文璧 乔百杰 +3 位作者 李泽芃 李镇东 王艳丰 陈雪峰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6-236,共11页
采用非接触式非侵入式的测量方法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盘振动测量,对发动机研制、试验、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声模态分解的叶盘同步振动辨识方法,在某三级风扇试验器的进气道布置环形声阵列,作为参照并在动叶布置若干应变片,开展... 采用非接触式非侵入式的测量方法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盘振动测量,对发动机研制、试验、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基于声模态分解的叶盘同步振动辨识方法,在某三级风扇试验器的进气道布置环形声阵列,作为参照并在动叶布置若干应变片,开展升降速试验。分析声压信号的叶片通过频率随转速的变化规律,对动叶一阶通过频率下的声阵列信号进行声模态分解,结合应变片实测的动叶坎贝尔图,建立主导声模态数与叶盘节径数的映射关系。声场和动应力测试结果表明:当主导声模态数与叶盘节径相等时,动叶发生共振现象,此时可有效地对风扇叶盘同步振动进行辨识;动叶与前后叶排静叶都存在转静干涉现象,声压信号呈现为窄带宽频,形成声模态离散,造成动叶表现为多模态振动;声压信号是叶片不同振动模态的气动载荷分布的综合反映,具有好的灵敏性和完备性,可实现航空发动机动叶非接触式非侵入式振动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阵列 声模态分解 坎贝尔图 同步振动 转静干涉 动应力
原文传递
弯扭涡轮叶片前缘复合角孔气膜冷却
8
作者 任明 刘存良 +3 位作者 杜昆 张丽 朱惠人 张博伦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93-106,共14页
采用压力敏感漆(PSP)测量技术,试验测量了前缘区域的气膜有效度,分析了流量比和密度比对弯扭动叶前缘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种气膜孔形和孔排布局对前缘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量比对前缘区域的... 采用压力敏感漆(PSP)测量技术,试验测量了前缘区域的气膜有效度,分析了流量比和密度比对弯扭动叶前缘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种气膜孔形和孔排布局对前缘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流量比对前缘区域的气膜有效度影响不明显,而密度比的增加可将气膜有效度提升30%~60%,与数值结果吻合良好。采用扩大气膜孔径或者采用扩张型气膜孔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前缘气膜有效度,可达200%以上;当前缘气膜孔带复合角度时,采用非对称的叉排布局可以避免局部过冷却和气膜抬升,有效提高该区域的气膜有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有效度 弯扭动叶 前缘 压力敏感漆 密度比 流量比
原文传递
面向电动航空的高温超导电机技术研究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宋东彬 闫炬壮 +5 位作者 杨文将 白明亮 刘汝婧 王少鹏 刘宇 田爱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0-155,共26页
超导电机因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在航空电推进中展现出重大的应用前景。对比分析了纯电力超导电动系统和混合动力超导电动系统的方案特点,突出超导电机对于大功率航空电推进的重要性。针对航空电推进超导电动系统对电动机... 超导电机因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在航空电推进中展现出重大的应用前景。对比分析了纯电力超导电动系统和混合动力超导电动系统的方案特点,突出超导电机对于大功率航空电推进的重要性。针对航空电推进超导电动系统对电动机和发电机的不同需求,对过去研究的高温超导样机的运行原理及结构拓扑进行归类综述,并总结分析了各自利弊。在此基础上,从超导技术、电枢绕组技术、转子技术、低温技术和绝缘技术这5方面对超导电机本体关键技术分别进行回顾总结。最后,梳理了当前超导电机在航空电推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超导电动航空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电推进 超导电动系统 超导电机 直流超导磁体 交流超导电枢 超导转子技术 低温技术 绝缘技术 新兴航空
原文传递
面向高超声速民机的多通道双涡轮引射冲压组合动力
10
作者 尹泽勇 尤延铖 +3 位作者 朱呈祥 朱剑锋 吴了泥 黄玥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共13页
面向宽空速域的重复使用涡轮基组合动力是世界关注的革命性技术。首先,简述了涡轮基组合动力的发展状况。随后,着重介绍了所提出的面向高超声速民机的多通道双涡轮引射冲压(MUTTER)组合动力的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相较常规涡轮基组合动... 面向宽空速域的重复使用涡轮基组合动力是世界关注的革命性技术。首先,简述了涡轮基组合动力的发展状况。随后,着重介绍了所提出的面向高超声速民机的多通道双涡轮引射冲压(MUTTER)组合动力的技术特点及研究进展:相较常规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MUTTER组合动力采用独特的四通道对称构型,通过亚燃通道中的引射增推桥接双涡轮与冲压的推力鸿沟;规划了分尺度、分阶段的研究与验证方式;针对核心子系统的研究表明,进排气子系统可在宽空速域高效稳定工作,引射亚燃子系统可与其他子系统有效匹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组合动力的飞/发一体化特点。最后,给出了前期工作的若干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动力 多通道进排气 双涡轮 引射冲压 飞/发一体
原文传递
基于全局POD降阶模型的复杂薄壁结构减振优化
11
作者 可钊 时永鑫 +2 位作者 张鹏 田阔 王博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3-158,共16页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复杂薄壁结构频响分析效率及减振优化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POD降阶模型的高效减振优化方法。离线阶段,通过CV-Voronoi序列采样方法增加样本构型,其相比于传统直接采样方法能够自适应确定加点数目,并且全局精度更高,...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复杂薄壁结构频响分析效率及减振优化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POD降阶模型的高效减振优化方法。离线阶段,通过CV-Voronoi序列采样方法增加样本构型,其相比于传统直接采样方法能够自适应确定加点数目,并且全局精度更高,进而结合POD技术进行减缩基矩阵更新,构建面向优化设计空间的全局减缩基矩阵,实现对结构刚度阵、质量阵、阻尼阵的模型降阶,形成全局POD降阶模型。在线阶段,采用全局POD降阶模型替代全阶模型进行快速频响分析以提升分析效率,进而采用基于代理模型的高效全局优化方法开展减振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优化效率。通过开展圆柱壳及S弯曲面加筋壳减振优化算例研究,验证了提出方法具有模型降阶精度高、寻优高效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结构 本征正交分解 减振优化 全局减缩基 频响分析
原文传递
高强铝合金CMT+P电弧增材制造熔滴过渡行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志强 勾青泽 +3 位作者 路学成 王浩 曹轶然 郭志永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50-261,共12页
新型冷金属过渡与脉冲(CMT+P)复合电弧技术实现了对电弧能量的精细控制,为获得高质量电弧增材成形件提供了可靠保证;然而CMT与脉冲协同作用过程中的熔滴过渡行为尚不清晰,其对增材过程稳定性、成形质量有重要影响。以高强铝合金为研究对... 新型冷金属过渡与脉冲(CMT+P)复合电弧技术实现了对电弧能量的精细控制,为获得高质量电弧增材成形件提供了可靠保证;然而CMT与脉冲协同作用过程中的熔滴过渡行为尚不清晰,其对增材过程稳定性、成形质量有重要影响。以高强铝合金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理论,采用动网格与界面追踪技术,综合运用数值模拟和原位观测试验手段研究了高强铝合金CMT+P电弧增材过程中的熔滴过渡行为。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高度吻合;平均送丝速度为5 m/s时高强铝合金CMT+P电弧增材工艺的熔滴过渡呈现CMT阶段的短路过渡和脉冲阶段的一脉一滴射滴过渡的混合过渡模式;在短路阶段由熔丝机械拉力形成的金属液桥可有效避免熔滴飞溅,提高成形质量;在脉冲阶段熔滴受电磁力、表面张力、Marangoni力、重力和等离子流力耦合作用,在内部形成静止区,速度在静止区收敛或发散,呈流速上下反向的特点,进而影响熔滴过渡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金属过渡加脉冲 电弧增材制造 熔滴过渡 流场 高强铝合金
原文传递
《航空学报》第十届编辑委员会
13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原文传递
考虑吸气影响的层流翼型梯度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一雯 兰夏毓 +3 位作者 史亚云 华俊 白俊强 周铸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5-392,共18页
针对层流翼优化设计问题,推导考虑吸气影响的层流-湍流转捩耦合伴随方程,并结合链式求导法则、自动微分技术及CK(Coupled Krylov)算法实现耦合伴随方程的高效求解,构建基于离散伴随理论的混合层流(HLF)翼梯度优化设计系统。转捩预测采... 针对层流翼优化设计问题,推导考虑吸气影响的层流-湍流转捩耦合伴随方程,并结合链式求导法则、自动微分技术及CK(Coupled Krylov)算法实现耦合伴随方程的高效求解,构建基于离散伴随理论的混合层流(HLF)翼梯度优化设计系统。转捩预测采用基于扰动放大因子模型(AFM)的e^(N)方法。层流飞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AFM的转捩预测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吸气控制影响下T-S(Tollmien-Schlichting)扰动波失稳诱导的转捩现象。利用构建的梯度优化系统开展层流翼型多点设计,并与非梯度优化方法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自然层流设计结果对比显示,不同优化方法得到的设计结果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混合层流翼型多点设计结果显示,混合层流优化具有比自然层流优化更强的减阻能力。相比于自然层流优化翼型,混合层流优化翼型分别减阻6.1%、5.9%、33.3%、9.5%。本文构建的基于离散伴随的层流翼梯度优化方法能使混合层流机翼的气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可为未来混合层流机翼减阻设计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层流 混合层流 离散伴随 梯度优化 气动设计
原文传递
6061-T6铝合金激光诱导电弧焊轧复合成形组织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刚 刘振夫 +1 位作者 程继文 刘黎明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0-197,共8页
针对6061-T6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焊后由“接头软化”导致的力学性能严重下降等问题,提出激光诱导电弧填丝焊及焊后局部轧制复合成形工艺,利用焊接接头余高的局部变形辅助强化接头“过时效软化区”。结果表明通过焊轧复合成形方法能得到成... 针对6061-T6热处理强化铝合金焊后由“接头软化”导致的力学性能严重下降等问题,提出激光诱导电弧填丝焊及焊后局部轧制复合成形工艺,利用焊接接头余高的局部变形辅助强化接头“过时效软化区”。结果表明通过焊轧复合成形方法能得到成形良好且无缺陷的接头。与焊接接头相比,焊轧复合成形接头硬度整体更加均匀,软化最严重位置的硬度由71.2 HV提升到87.8 HV,提升了23.3%;焊轧复合成形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由246 MPa提升到284 MPa,相对提升了15.4%,达到母材的91.6%。轧制工艺使焊接接头发生局部强制变形,焊缝区等轴晶晶粒被压实且焊缝变宽。焊缝金属向两侧挤压使热影响区组织发生协同变形,导致位错密度增加,实现“过时效软化区”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接头软化 激光诱导电弧 焊轧复合成形 局部变形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式SL0算法的超声混叠信号分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传雨 陆铭慧 +1 位作者 刘浩宇 徐喜浩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20-430,共11页
由多层等厚铝合金板真空扩散焊接制成的航空构件在超声无损检测过程中常常因为不同层的缺陷在水平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发生重叠,导致上、下层缺陷回波发生混叠,影响下层缺陷的判别。因此混叠信号的分离对重叠缺陷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在传... 由多层等厚铝合金板真空扩散焊接制成的航空构件在超声无损检测过程中常常因为不同层的缺陷在水平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发生重叠,导致上、下层缺陷回波发生混叠,影响下层缺陷的判别。因此混叠信号的分离对重叠缺陷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平滑化L0算法的基础上,改用双曲反正切函数和修正牛顿迭代法来逼近L0范数的最小值,同时将投影条件中的等式约束放宽为不等式约束,再利用凸优化方法进行求解,最终实现了含噪超声重叠信号的分解与重构。实验表明,对于含噪信号,相比于其他稀疏表示方法,改进后的SL0算法在稀疏能力和重建效果上都有着更好的表现。同时,稀疏分解得到的信号参数和实际测得的真实数据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算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扩散焊接 层状介质 超声检测 正交匹配追踪 SL0算法 凸优化
原文传递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7
作者 康锐 王自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2-182,共11页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是20世纪末期我国可靠性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历经30余年的发展,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已日臻完善,逐渐成为指导我国可靠性技术与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脉络,...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是20世纪末期我国可靠性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历经30余年的发展,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已日臻完善,逐渐成为指导我国可靠性技术与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脉络,全面介绍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的概念内涵,重点分析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框架、综合集成理论体系、确信可靠性理论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从可靠性系统工程向可靠性系统科学演变的角度,介绍国内外的研究和讨论情况,并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可靠性科学存在的合法性。最后,提出了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设想,展望了可靠性系统科学与工程新学科的发展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性 可靠性系统工程 确信可靠性 可靠性系统科学与工程 技术科学
原文传递
多级环量控制技术增升机理及能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海 杨乐杰 +3 位作者 李铮 徐悦 孙京阳 王宇航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57-69,共13页
针对单级环量控制气动效率低、能耗高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多级环量增升机翼。通过测力试验,对比研究了多级环量控制在增升方面的控制效果,并且在多级环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了吹气系数对机翼气动力性能的影响。通过PIV试验,研究了临界吹气系... 针对单级环量控制气动效率低、能耗高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多级环量增升机翼。通过测力试验,对比研究了多级环量控制在增升方面的控制效果,并且在多级环量控制基础上研究了吹气系数对机翼气动力性能的影响。通过PIV试验,研究了临界吹气系数前后的流动控制机理。测力结果表明,相比于无环量控制,在输入流量Q=9.84 m^(3)/h时,三喷口吹气(多级环量控制)的最大升阻比提高了95.3%;随着吹气系数的增加,环量控制先后经历分离控制和超环量控制2种阶段,在分离控制阶段,升力系数随吹气系数的增加显著提升,阻力系数先减小后增大;在超环量控制阶段,随吹气系数的增加,升力系数提升效果减弱,阻力系数逐渐增大最后趋于平缓。PIV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离控制阶段,随吹气系数的增加,射流分离点沿圆弧后缘下移,增大了速度环量使升力提高,并且尾迹区范围减小、速度提升,使阻力减小;在超环量控制阶段,高速射流使后缘流线产生了大的偏转曲率,起到了气动襟翼的作用,并且在大迎角下兼具控制流动分离的效果。此外,引入了有效升阻比的概念对多级环量增升机翼的气动效率进行评估,发现在分离控制阶段多级环量控制机翼的功率系数较小、有效升阻比最大,气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量控制 增升 Coanda效应 风洞试验 PIV
原文传递
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制孔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董松 郑侃 +2 位作者 孟丹 廖文和 孙连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40,共18页
航空装备大型复杂构件制造和装配中需要钻削数十万个机械连接孔,因而制孔效率和加工质量是保证飞行器使用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机器人制孔具有高柔性、高质量一致性以及高法向精度等优势,近年来采用机器人对飞机部件进行制孔在航空制造... 航空装备大型复杂构件制造和装配中需要钻削数十万个机械连接孔,因而制孔效率和加工质量是保证飞行器使用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机器人制孔具有高柔性、高质量一致性以及高法向精度等优势,近年来采用机器人对飞机部件进行制孔在航空制造企业备受青睐。然而由于工业机器人的弱刚性以及叠层结构材料的难加工性,机器人钻削系统容易产生加工不稳定现象,严重制约了钻削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机器人制孔装备、制孔系统精度控制与机器人制孔稳定性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机器人钻削稳定性和加工质量控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从机器人制孔末端执行器设计技术、机器人制孔定位精度控制技术、机器人制孔工艺过程控制技术以及机器人制孔装备研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和凝练,旨在为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制孔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制孔 大型复杂构件 末端执行器 定位精度 工艺过程控制
原文传递
机场探鸟雷达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唯实 黄毅峰 +2 位作者 陈小龙 卢贤锋 张洁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6-196,共21页
探鸟雷达已成为机场鸟击防范中重要的鸟情观测工具。首先,在介绍探鸟雷达技术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标回波幅度、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轨迹特征、微动特征等飞鸟目标特性。然后,介绍了Merlin雷达、Accipiter雷达、Robin雷达以及Aveillan... 探鸟雷达已成为机场鸟击防范中重要的鸟情观测工具。首先,在介绍探鸟雷达技术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标回波幅度、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轨迹特征、微动特征等飞鸟目标特性。然后,介绍了Merlin雷达、Accipiter雷达、Robin雷达以及Aveillant雷达等四种典型的机场探鸟雷达系统及国内的探鸟雷达技术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天线、雷达波形、目标检测与跟踪、目标识别与分类等雷达关键技术,进而对典型探鸟雷达系统的性能指标做对比分析。最后,从雷达与光电技术融合、探鸟与驱鸟联动、鸟情信息分析等方面讨论了探鸟雷达的应用情况,并做出结论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鸟雷达 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 飞鸟和无人机 微多普勒 目标识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