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3292被引量12819H指数35
本刊为文艺理论刊物。以研究外国文学理论、开展外国文学批语和评论、扩展国内文学界的视野为宗旨,发表我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中的新动向。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1-636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1068/I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3,292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你用写作开出一条血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中的历史、童话与刚果问题
1
作者 李元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共22页
马丁·麦克多纳的剧作《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重访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不同层次的罪恶,尤其是比利时对刚果的殖民暴行,反思未被彻底清算的罪行。剧作在真实史料和传记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关于文学剽窃和殖民剥削的黑色童话... 马丁·麦克多纳的剧作《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黑暗的事》重访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不同层次的罪恶,尤其是比利时对刚果的殖民暴行,反思未被彻底清算的罪行。剧作在真实史料和传记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关于文学剽窃和殖民剥削的黑色童话。本文将该剧与美国历史学家亚当·霍赫希尔德的史著《国王利奥泼德的鬼魂》并置,探讨剧作童话和历史叙述对刚果问题的再现,并指出前者的开放式结局超越了故事本身,最终指向讲述故事的意义,借此对抗文化缺失和文化失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剽窃 殖民剥削 社会象征行为 刚果 后现代童话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评论》来稿须知
2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7-238,共2页
《外国文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发中国学者在外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基础研究的前沿成果,尤其欢迎同时具有历史意识与专业精神、融经验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在整体的历史-社会关... 《外国文学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专业学术期刊,主要刊发中国学者在外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基础研究的前沿成果,尤其欢迎同时具有历史意识与专业精神、融经验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在整体的历史-社会关系中研究文学个案和文化现象的论文,以推进国内学术。常设栏目包括外国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文化理论研究、文学的社会史研究、文学的文化研究、中外文学-文化关系史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作家 社会史研究 前沿成果 《外国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全球史’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魏然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9-235,共7页
2018年8月23至25日,来自全国多个省市二十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齐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培训基地,以“‘全球史’中的外国文学研究”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主题之中的“历史”并不能压缩为“语境”,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领域,... 2018年8月23至25日,来自全国多个省市二十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四十多位学者齐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密云培训基地,以“‘全球史’中的外国文学研究”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主题之中的“历史”并不能压缩为“语境”,在当代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语境与文本的二元对立也不应成为旧知识谱系解体之际研究者固守的壁垒。本届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如何超越内外二元,以问题意识为中心,从全球史的宏阔视角来调动跨学科的诸种方法,探究文学文本中世界历史的那些感知方式。另外,鉴于当下感知世界的方式正受到科技演进的碰撞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会议同样鼓励与会者思考当下历史意识得以产生、归纳、联合的最新形式,因为文学本就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要素,而优秀的文学研究者在把握历史的同时也不应错失了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学术研讨 全球史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 二元对立
原文传递
《姊妹们》中的病理书写与宗教批评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豪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0-196,共17页
本文从乔伊斯《姊妹们》中的“瘫痪”悬疑入手,通过辨析文本中有关梅毒的病理隐喻,揭示爱尔兰民族衰败的宗教原因。作为瘫痪感染源的象征,小说里的无血圣杯牵连出爱尔兰教会的背叛者身份以及罗马与英国的政治合谋。乔伊斯将“活体解剖... 本文从乔伊斯《姊妹们》中的“瘫痪”悬疑入手,通过辨析文本中有关梅毒的病理隐喻,揭示爱尔兰民族衰败的宗教原因。作为瘫痪感染源的象征,小说里的无血圣杯牵连出爱尔兰教会的背叛者身份以及罗马与英国的政治合谋。乔伊斯将“活体解剖”的认识论引入小说,并用作宗教批评的武器,既体现出乔伊斯救亡思想的启蒙倾向,也反映了医学作为一种知识话语在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强势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姊妹们》 宗教 梅毒
原文传递
反映“在场”,诗歌不可终结的使命——博纳富瓦诗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建英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6-208,共13页
博纳富瓦认为,诗歌的任务是反映"在场"。"在场"是所有鲜活生命关系的总和,它处在真实与超验之间,是无限之中的有限,是有形之中的无形。故"在场"不可定义,即诗歌不能表现概念,它甚至应该消解概念,因为诗... 博纳富瓦认为,诗歌的任务是反映"在场"。"在场"是所有鲜活生命关系的总和,它处在真实与超验之间,是无限之中的有限,是有形之中的无形。故"在场"不可定义,即诗歌不能表现概念,它甚至应该消解概念,因为诗歌是思想碰撞的场所,是帮助人们思考的材料。"在场"的意义在简单的事物中不断变化,因而追踪"在场"的诗歌创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是诗人一项不可终结的永久使命。由此,他以"在场"的定义建立了一种诗学,为法国的诗歌创作指出了一个新方向:诗歌永远服务于现实,诗人通过反映"在场"建立一个新世界,以便使人找到生活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纳富瓦 诗歌 在场
原文传递
黎塞留主政时期的法国国家文人保护制度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21,共17页
作为十七世纪早期法国王权绝对化的重要推动者,红衣主教黎塞留在文化上也遵循了同样的思路。在他的授意和主导下,主流文人们争相献作,为刚刚重塑权威的王权歌功颂德,促成了两部官方诗集的出版;而巴黎几位知名文人之间原本私密的聚会也... 作为十七世纪早期法国王权绝对化的重要推动者,红衣主教黎塞留在文化上也遵循了同样的思路。在他的授意和主导下,主流文人们争相献作,为刚刚重塑权威的王权歌功颂德,促成了两部官方诗集的出版;而巴黎几位知名文人之间原本私密的聚会也被纳入王权的保护体系,进而演变为后来大名鼎鼎的法兰西学院。当然,文人的忠诚除了赢得地位的提升之外,也换来了经济上的利益。本文从宣传、建制、资助三个维度对这套十七世纪三十年代首度确立的法国国家文人保护制度进行阐述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塞留 文人 年金 法兰西学院
原文传递
论纳博科夫作品中隐性主题的艺术功能——以《防守》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涛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9-239,共11页
《防守》中不仅存在象棋这一显性主题,也存在音乐、爱情等隐性主题,虽然后者以较隐蔽的方式存在于文本,却有效地烘托和强化了象棋这一主题。通过"重复",音乐与爱情的主题实现了与象棋主题的完美对接,并与之共同构成了三位一... 《防守》中不仅存在象棋这一显性主题,也存在音乐、爱情等隐性主题,虽然后者以较隐蔽的方式存在于文本,却有效地烘托和强化了象棋这一主题。通过"重复",音乐与爱情的主题实现了与象棋主题的完美对接,并与之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坐标,而卢仁存在的全部价值与意义也正通过这一坐标得以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防守》 隐性主题双重世界
原文传递
无处置放的乡愁——论索尔·贝娄的《耶路撒冷去来》 被引量:2
8
作者 武跃速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8,共13页
《耶路撒冷去来》是索尔·贝娄创作的一篇重要散文,记录了作家在耶路撒冷三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历史政治的关注。作为现代美国犹太人、作家和知识分子,贝娄面对耶路撒冷这个政治、宗教、军事激烈冲... 《耶路撒冷去来》是索尔·贝娄创作的一篇重要散文,记录了作家在耶路撒冷三个月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体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历史政治的关注。作为现代美国犹太人、作家和知识分子,贝娄面对耶路撒冷这个政治、宗教、军事激烈冲突的敏感地带,表现出价值层面的矛盾纠结,也传递出犹太人无处置放的乡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耶路撒冷去来》 政治 身份 乡愁
原文传递
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性质与功用:从克鲁帕特与沃里亚之争说起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建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39,共15页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性质和功用问题始终是美国学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涉及部落传统与文学典律、土著文学批评的政治语境以及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抉择三个基本面向,这些可从克鲁帕特与沃里亚旷日持久的争论中...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性质和功用问题始终是美国学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涉及部落传统与文学典律、土著文学批评的政治语境以及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抉择三个基本面向,这些可从克鲁帕特与沃里亚旷日持久的争论中见出一斑。由于这些面向都与文化的边际性和边界性有关,因此这场争论可以说是当今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争的一个缩影,认真地审视这场论争将有助于澄清美国印第安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把脉土著文学研究策略的变化、视点的转移和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印第安文学 文学典律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原文传递
历史与文学的分野:奥德修斯的谎言与西方文学经典表述样式的初始展现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中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63,共35页
荷马史诗是歌(■),得之于缪斯的教授,在古代歌手和听众的心目中可信度极高,堪称历史。荷马吁请缪斯助佑,除了唱诗的灵感,还指望获取故事的内容。歌手(■)唱诵神授的诗歌,讲述英雄们的业绩,是古代的知识权威。《伊利亚特》里的英雄们追... 荷马史诗是歌(■),得之于缪斯的教授,在古代歌手和听众的心目中可信度极高,堪称历史。荷马吁请缪斯助佑,除了唱诗的灵感,还指望获取故事的内容。歌手(■)唱诵神授的诗歌,讲述英雄们的业绩,是古代的知识权威。《伊利亚特》里的英雄们追溯往事,从不在这一叙事领域里故意说谎。与之有所不同的是,《奥德赛》里的奥德修斯不仅真实追怀亲身经历的往事,而且还驰骋想象,诉诸虚构,编讲虚假的故事(■),由此无意中宣告了一种崭新叙事样式的诞生。后世叙事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们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奥德修斯而非荷马的叙事范式。是奥德修斯,以他在《奥德赛》里编讲的五个故事,拉开了西方人文舞台上人物有意识地进行虚拟化叙事的帷幕,从性质和样式上为西方文学日后的常态表述树立了典范。文学实现了与历史的分道扬镳,西方文学史的起点将因此而有了另置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谎言 虚构 历史与文学的分野 文学的经典 表述样式
原文传递
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 被引量:21
11
作者 詹姆斯·安格尔(JamesEngell) 王蔚(译) 丁宏为(校)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11,共7页
关键词 人文学科 英语文学 现实世界 共同体 共和国 图书馆 理想 学者
原文传递
略论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评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琼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6-71,共6页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是一部玄学侦探小说集,它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叙述模式方面,与传统侦探小说有着很大的差别。本文拟结合奥斯特的这部作品,阐述玄学侦探小说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传统侦探小说 玄学侦探小说 《纽约三部曲》
原文传递
拉什迪与布克奖
13
作者 刘雪岚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9-159,共1页
关键词 布克奖 拉什迪 长篇小说 英国作家 英国文学
原文传递
内心的外化:毕肖普诗歌的“无意识”修辞
14
作者 殷晓芳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7,共9页
美国诗人毕肖普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语言反射性的充分运用,使得她的诗艺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承续又显露出润洁的个性肌质。本文通过分析毕肖普诗作的"无意识"修辞,探索她将内在事物外放的留痕,以拉康式的阅读方式进入诗... 美国诗人毕肖普对诗歌形式和意象的选择以及对语言反射性的充分运用,使得她的诗艺既保持了对经典的承续又显露出润洁的个性肌质。本文通过分析毕肖普诗作的"无意识"修辞,探索她将内在事物外放的留痕,以拉康式的阅读方式进入诗歌"欲望"的潜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心的外化 毕肖普诗歌 “无意识”修辞 拉康式阅读 潜文本
原文传递
庞德的《七湖诗章》与潇湘八景 被引量:8
15
作者 蒋洪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7,共7页
《七湖诗章》是庞德代表作《诗章》中极为美丽、重要的诗篇,关于该诗的来源,评论界有不少分歧。本文试图梳理该诗的来龙去脉,找出庞德创作该诗的途径,并通过对该诗的解读来探讨庞德的翻译观和诗学观。
关键词 庞德 《七湖诗章》 翻译 现代诗
原文传递
“黑塞热”在美国 被引量:3
16
作者 夏光武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91,共9页
本文从“黑塞热”现象着手,探讨黑塞作品在美国产生的影响。黑塞的浪漫精神融合了东方的哲理思想,给战后的美国读者提供了心灵解析及重构的新动力,却也同时发生了遗忘和扩张两种误读。黑塞热的结果是形成了美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垮掉派运... 本文从“黑塞热”现象着手,探讨黑塞作品在美国产生的影响。黑塞的浪漫精神融合了东方的哲理思想,给战后的美国读者提供了心灵解析及重构的新动力,却也同时发生了遗忘和扩张两种误读。黑塞热的结果是形成了美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垮掉派运动、嬉皮士风潮及反文化运动因此受到影响,引起大众文化的变革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曼·黑塞 黑塞热 垮掉的一代 嬉皮 黑塞 美国 文化运动 哲理思想 精神融合 文化现象
原文传递
编后记
17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编后记 专著
原文传递
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75
18
作者 申丹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在《叙事行为》一书中对这一作品进行了详细探讨,意在说明文本的形式结构如何表达出“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抗男权... 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被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之一。女性主义叙事学的领军人物苏珊·兰瑟在《叙事行为》一书中对这一作品进行了详细探讨,意在说明文本的形式结构如何表达出“单一的”、“特别清晰”的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然而,本文认为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并非“单一的”女性主义的作品,文中的意识形态涉及的并非性别政治而是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之间的关系,作者对女主人公既有所同情,又不无反讽,对独立自由也态度矛盾。本文以肖邦的日记和其他作品为参照,详细剖析了《一小时的故事》隐含的多重反讽和深层意义,分析了兰瑟只看表面意义的浅读和牵强附会的硬读,并指出了造成这些偏误的三种交互作用的因素:对作者的定论、采用的理论框架和文化大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邦 女性主义文学 苏珊·兰瑟 小说 意识形态 叙事文本
原文传递
文学·历史·文学史——思考美国初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叙述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冲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2-66,共5页
文学史的叙述 ,传统上都是按历史叙述的模式 ,并被认为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文学上的反映。但是 ,随着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出版 ,这一传统的叙述模式受到了挑战。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起 :文学史的性质到底是文学还是历... 文学史的叙述 ,传统上都是按历史叙述的模式 ,并被认为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文学上的反映。但是 ,随着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和剑桥美国文学史的出版 ,这一传统的叙述模式受到了挑战。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起 :文学史的性质到底是文学还是历史 ?如果是前者 ,它与文学文献的堆砌排列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后者 ,它如何体现历史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后者在美国早期文学叙述中尤为突出 :欧洲殖民主义在 17世纪的入侵 ,中断了已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北美本土 (印第安 )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而新近的美国文学史著作 ,都试图把这一文学传统纳入美国文学史总体 ,以及美国文学文献总体之中。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文学史叙述 历史叙述 文学发展 早期文学 文学传统 叙述模式 对文 文化 传承性
原文传递
J.希利斯·米勒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20
作者 空草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米勒 LITERATURE “世界文学” 电信时代 文学研究 两难境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