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2733被引量5968H指数22
本刊主要刊登国内外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他有关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方面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哲学史学会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5-0396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3042/B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733篇文章
< 1 2 1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3年出版期刊介绍
1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 《哲学研究》(月刊)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原创性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展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每月25日出版。每册大16开本128面,定价50元,全年60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201,国外代号:M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 理论刊物 国外代号 邮发代号 督学 期刊介绍 杂志社 公开发行
原文传递
有善有恶:王安石的人性论演变新探
2
作者 刘成国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9,共13页
王安石的人性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第一个阶段:早年及仁宗庆历年间,服膺孟子的“性善”论。第二个阶段:大致在皇祐、嘉祐年间,以“正名”的逻辑,指出“性不可以善恶言”,反驳诸家论性。第三个阶段:嘉祐、治平年间,确立“性有善... 王安石的人性论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第一个阶段:早年及仁宗庆历年间,服膺孟子的“性善”论。第二个阶段:大致在皇祐、嘉祐年间,以“正名”的逻辑,指出“性不可以善恶言”,反驳诸家论性。第三个阶段:嘉祐、治平年间,确立“性有善有恶”论,以此折衷、整合各家论性。第四个阶段:神宗熙宁以后,基本不再关注人性问题,其弟子继续发挥阐述“性有善有恶”论。王氏的人性论,产生于一种论辩的语境中,其主旨是为制度确立内在的人性基础。这与理学家道德本体的人性建构,属于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性善论 性情一也 性不可以善恶言 性有善有恶
原文传递
王吉相《四书心解》的学术旨趣、诠释特质及其思想意义
3
作者 李敬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77,共9页
王吉相的《四书心解》是清初“尊朱黜王”学术态势下为数不多的宗本阳明心学的四书注解之一。他藉由对《四书》的创造性诠释,积极介入和回应清初的全国性学术乃至政治议题“朱、王之争”,呈现出宗本阳明、驳斥程朱的学术取向,显豁出“... 王吉相的《四书心解》是清初“尊朱黜王”学术态势下为数不多的宗本阳明心学的四书注解之一。他藉由对《四书》的创造性诠释,积极介入和回应清初的全国性学术乃至政治议题“朱、王之争”,呈现出宗本阳明、驳斥程朱的学术取向,显豁出“重义理轻训诂”、“以四书证四书”、“推阐心解之法”和“排斥异端之学”的诠释特质。他的诠释在清初涵具典范而丰富的学术史意义:一是卫道和挺立阳明心学,为阳明心学在晚清的崛起赓续学脉;二是更新和补正阳明心学,开显出阳明心学的经世面向,呼应和融入了清初日益高涨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成为把握清初阳明心学演进面貌乃至清初学术格局的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吉相 《四书心解》 尊朱黜王 卫道 补正
原文传递
陈来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
4
作者 高海波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26,33,共8页
陈来先生在明清儒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三书为代表。实际上,陈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晚明清初思想家思想的专题研究,包括对颜山农、黄道周、方以智、... 陈来先生在明清儒学方面的卓越贡献,以《宋明理学》《有无之境》《诠释与重建》三书为代表。实际上,陈先生对明清儒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晚明清初思想家思想的专题研究,包括对颜山农、黄道周、方以智、陆世仪、陆陇其等思想家思想的研究。第二类则属于综合的研究,在方法上也不同于纯粹概念分析的哲学研究,而运用了比较宗教学、社会文化史的方法。第三类则是关于明代心学文献的考辨、辑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甘泉、阳明文献的研究中。陈先生所开辟的上述诸多研究领域,已经被学界广泛重视,他得出的很多结论,对我们今天的明清儒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儒学 思想 宗教 社会 文献
原文传递
清代哲学史:基于“话语谱系”的新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巍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4,共7页
过去关于清代“哲学最为不振”的看法,与其说是来自对中国哲学本身的理解,不如说是出于“概念谱系”的哲学史书写。但在接受某一哲学观的前提下,并不只有唯一的哲学史写法;而基于“话语谱系”的书写,则可能对清代思想的哲学史意义做出... 过去关于清代“哲学最为不振”的看法,与其说是来自对中国哲学本身的理解,不如说是出于“概念谱系”的哲学史书写。但在接受某一哲学观的前提下,并不只有唯一的哲学史写法;而基于“话语谱系”的书写,则可能对清代思想的哲学史意义做出不同揭示。新近出版的《中国哲学通史(学术版)·清代卷》,某种意义上就是基于这种书写策略,呈现了不同的哲学史景观。尤其对清代道论和人文实证主义的抉发,有助于改变对清代哲学的传统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哲学史 宋明理学 语言
原文传递
乾隆年间多语种《楞严经》的译制与流传考略
6
作者 柴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多民族语文《楞严经》的翻译及流传呈现不同民族间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交流。乾隆皇帝以御制的高度推动了这一佛教经典的多语种化,并以官方颁发的形式使之供奉和研习于京城、热河、盛京、内外蒙古、西藏等处各主要寺庙,使《楞严经》得... 多民族语文《楞严经》的翻译及流传呈现不同民族间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交流。乾隆皇帝以御制的高度推动了这一佛教经典的多语种化,并以官方颁发的形式使之供奉和研习于京城、热河、盛京、内外蒙古、西藏等处各主要寺庙,使《楞严经》得到了更广泛的流布。这是清代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史上的一桩盛事,于民族语文翻译史、文化交流史、民族史上都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大事,彰显出清朝统治者抚绥藏、蒙等信奉藏传佛教各少数民族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楞严经》 藏文 满文 蒙古文 民族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一统与正统——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静 朱雷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2,共8页
本文分别考察了《公羊传》、董仲舒和何休的大一统思想,指出其中一脉相承的观念,是一统与正统的内在关联。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 本文分别考察了《公羊传》、董仲舒和何休的大一统思想,指出其中一脉相承的观念,是一统与正统的内在关联。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是汉代公羊学诸家论说大一统的共同关心,是大一统理论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简略概括《公羊传》和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应该为“大一统”补足语义,其意涵是“大其一统于正”。“统正”,才是公羊学所“大”之“一统”,才是大一统思想最初的真正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大一统 董仲舒 何休
原文传递
《周易》卦序二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克宾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55,共7页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 卦序问题是《周易》象数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孔颖达明确提出《周易》经文六十四卦次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直接推动了《周易》上下经卦数不均问题和“观象系辞”问题的研究。上下经互变之卦的数量不均,是导致上下经总卦数不等的直接原因,而之所以如此安排又有其特殊之用意。诸卦“非覆即变”之象是作《易》者名卦和系辞的重要原则,因而较之于马王堆帛书《周易》卦序,传世本《周易》卦序应当是更为原始的卦序。《周易》经文卦序从整体架构到具体组合排布都有一定规则在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卦序 非覆即变 主卦 从卦
原文传递
皮锡瑞《春秋》经传“借事明义之旨”辨非
9
作者 黎汉基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9,70,共8页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 皮锡瑞以“借事明义”概括《春秋》大旨,是一项错误而又有待辨析的学术主张。承认“事”的次要性、工具性和可阙性,不意味必须接受“事”的可伪性。皮氏的举证不能证明孔子和《公羊》作者同样允许“事”的假托,论证欠缺说服力。此外,“借事明义”的观点不见得符合经传的内容,掩盖了《公》《穀》二传也有强调史实的一面,因此不宜把它视作指导经传解读的有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公羊传 皮锡瑞 经典诠释
原文传递
地论学派“南北二道”佛性论的学术史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圣凯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0,62,共10页
地论学派佛性论从《金刚仙论》开始,"现常"佛性是当有、现有义,"当常"佛性是本有义;经过地论师阐释,呈现出"隐显""本有""当有""现有"等复杂的思想脉络。至净影慧远时代,... 地论学派佛性论从《金刚仙论》开始,"现常"佛性是当有、现有义,"当常"佛性是本有义;经过地论师阐释,呈现出"隐显""本有""当有""现有"等复杂的思想脉络。至净影慧远时代,依隐显而论述"理性"与"行性",理性是隐、本有的,而行性则是既本有又始有的。经过吉藏的"转述"与"批判",地论师的佛性论成为"本有""始有"泾渭分明的对立观点。智顗依"三因佛性"的非三非一、不纵不横的关系,批判地论学派佛性论的"本有""当有""隐显"等思想,依圆教的立场批判"别教"的思想。窥基与遁伦受到吉藏、智顗等对地论学派批判的影响,清晰地表达南北二道的差异--南道为"现常""本有"、北道为"当常""始有"。因此,吉藏、智顗以来至现代学术史,地论学派佛性论经过三次"层叠",而"层叠"最终造成具有历史意义的阐释性"误解":"现常"佛性成为"本有","当常"佛性成"始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性 现常当常 本有始有 学术史 层叠
原文传递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以梁漱溟、熊十力、贺麟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鹏 黄义华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2-128,共7页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 现代新心学的开端主要是以哲学的范式,以分析论证、思议言说的学术形态,吸收东西方哲学资源,致力于儒家心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以回应西方式理智化、物化的文化生命。梁漱溟、熊十力和贺麟均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一使命。最具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贡献当数熊十力哲学,它完成了心本体哲学的现代重建,同时蕴涵着对西方哲学文化进行根源性回应的思想意图,即通过重建一个圆满的本体论来论证中国文化生命在本原上是自足的,从而为现代新心学下一阶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心学 梁漱溟 熊十力 贺麟 心体的重建
原文传递
先秦尚书学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广辉 程晓峰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43,共10页
《尚书》于儒家经典中最为古老,也最难懂。从语言文字而言,韩愈、朱熹等人已明白承认它的一些篇章“佶屈聱牙”“已不可解”。而从思想内容而言,其所记多为上古帝王的为治“心法”,因而为后世学者追溯“道统”“治统”的主要凭借。... 《尚书》于儒家经典中最为古老,也最难懂。从语言文字而言,韩愈、朱熹等人已明白承认它的一些篇章“佶屈聱牙”“已不可解”。而从思想内容而言,其所记多为上古帝王的为治“心法”,因而为后世学者追溯“道统”“治统”的主要凭借。唐代刘知几对《尚书》评价甚高,认为《尚书》是“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史通》卷四《断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认 书学 先秦 《尚书》 儒家经典 语言文字 思想内容 《史通》
原文传递
罗近溪著作关联之初厘定
13
作者 程海霞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65,共6页
作为泰州学派的中坚,罗汝芳(以下简称“近溪”)在中晚明尝掀起很大波澜。究其缘由,则牵涉其生平经历、学术宗旨与思想流衍。而欲对此展开讨论,实须借助于近溪之著作。四库馆臣言:“其(汝芳)学出于颜钧,承姚江之末流而极于泛滥,故... 作为泰州学派的中坚,罗汝芳(以下简称“近溪”)在中晚明尝掀起很大波澜。究其缘由,则牵涉其生平经历、学术宗旨与思想流衍。而欲对此展开讨论,实须借助于近溪之著作。四库馆臣言:“其(汝芳)学出于颜钧,承姚江之末流而极于泛滥,故其说放誔自如,敢为高论,著述最易,成编者多至四五十种,即其集亦非一刻。……”(1)道出了近溪著作之实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溪 泰州学派 学术宗旨 罗汝芳 颜钧 流衍 杨起元 耿定向 四库馆臣 赵志皋
原文传递
“德”观念在老子哲学中的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叶树勋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老子关于"德"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此前的政治语境或宗教意义,而是基于深邃的本根溯求意识,对"德"观念予以了开创性的改造。老子赋予"德"以宏阔的宇宙观意域,开启了"物德"观念的新思路;继而将&qu... 老子关于"德"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此前的政治语境或宗教意义,而是基于深邃的本根溯求意识,对"德"观念予以了开创性的改造。老子赋予"德"以宏阔的宇宙观意域,开启了"物德"观念的新思路;继而将"德"的维度引至人类,用其承载他关于人性方面的反思与批判;由于老子强烈的政治关切,圣人的"恒德"则成为政治正当性的内在保证。在这一理论脉络中,"德"作为与"道"相辅相成的概念将后者逐步地推用到人世,若失去了"德"这一通径,"道"就无法切实地运行于人世间,从而成为一个悬立于人类世界之外的形而上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哲学 心性 政治
原文传递
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永义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q... 《仁树楼别录》是一篇对话体短文,对于我们了解方以智的晚年思想至关重要。由此文我们可以知道,方以智对知识的关注并没有因为逃禅而丢弃,青原山住持的身份并没有使他忘掉儒者的关怀,提倡三教会通也并不意味着学无宗主,"统征于易"才是他思想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仁树楼别录 周易 三教会通
原文传递
平议汉学:蒙文通重构近代“今文学”系谱的尝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凯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5-125,共11页
清末民初,巴蜀"好今文家言者"主张以今文之"理论"统一古文之"事实",并对以康有为公羊学为中心的今文学系谱提出质疑。蒙文通即认定晚清公羊学近乎伪今文学,而以礼制为本,按家法条例治《穀梁》才是成熟今... 清末民初,巴蜀"好今文家言者"主张以今文之"理论"统一古文之"事实",并对以康有为公羊学为中心的今文学系谱提出质疑。蒙文通即认定晚清公羊学近乎伪今文学,而以礼制为本,按家法条例治《穀梁》才是成熟今文学。蒙文通重构近代今文学系谱,不仅丰富了对道咸学术流变的认识,更呈现传统学术近代转型的多元路径。近代今文学的疑古思潮为整理国故与古史辨运动变经学为古史学,以史代经提供思想资源;然蒙文通弘扬廖平《春秋》学,由廖平以今古讲两汉,进而以《春秋》论先秦,志在复古求解放,为其以史证经,以经御史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文通 今文学 毂梁
原文传递
混元体:道教精气神整体论的逻辑发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大群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0,共6页
关键词 中国道教 精气神 逻辑发展 整体论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思想 中国思想史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性两元一元与二性一性——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性论的分析说起 被引量:1
18
作者 向世陵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31,共5页
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性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性的意义,而天地之性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性(善恶混)而走向一性(善性)... 从张岱年先生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两元论分析入手,说明张载的性两元论主要是就事实存在而言,在价值评价的角度,张载根本否定气质之性的意义,而天地之性为善亦取决于变化气质而善反的工夫。人由二性(善恶混)而走向一性(善性),是在德与气交相胜的过程中实现的,说到底只是一性的互为胜负。"一于气"的性之两元也可以在一气一性的意义上予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性两元论 性一元论 二性 一性
原文传递
“大开圆解”解读
19
作者 程群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依据智顗所著《摩诃止观》,解读天台"圆顿止观"的根本加行——"大开圆解"的实践义涵,及其正解圆开的教授方法。力图融和"教理"与"观行"两个角度,充分尊重佛教的特质,以佛教自身的实践原则... 本文依据智顗所著《摩诃止观》,解读天台"圆顿止观"的根本加行——"大开圆解"的实践义涵,及其正解圆开的教授方法。力图融和"教理"与"观行"两个角度,充分尊重佛教的特质,以佛教自身的实践原则,以智顗的止观教学法解读其所教授的止观法门。智顗止观加行理论及实践对重建当代中国汉传佛教道次第系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台宗 圆顿止观 大开圆解
下载PDF
玄学背景下的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从《论语集解》到《论语义疏》 被引量:7
20
作者 甘祥满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1,共7页
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 汉魏之际,经学开始酝酿一场变革。《论语集解》把汉代四家大儒的《论语》注汇集到一起,又采入魏初三家注释,并加上编者自己的注解,以此来改革汉代经学,缔创魏晋新学。此后,晋代李充、江熙等人相继仿效何晏《集解》体制,不断集结当代各家《论语》注释,使《论语》融入到玄学的大潮中。南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则充分利用前人集解成果,集六朝《论语》注疏之大成,书中的主体思想反映了魏晋六朝儒道会通的主题,是玄学背景下《论语》研究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 玄学 儒道会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