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4072被引量7775H指数19
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5-5681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63-1016/C
  • 出版周期季刊
共找到4,072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末耶儒对话的两种诠释模式——以利玛窦、朱宗元为例
1
作者 张晓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3,共6页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 在对中国传统天地观念的诠释上,明末耶儒对话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传教士利玛窦基于天主一神观念对天地二元崇拜加以改造,在本原本体意义上贬斥“地”观念,并将其剔出本体范畴,断言《中庸》引孔子“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之语,表明“仲尼明一之以不可为二”。中国皈信者朱宗元接受并认同传教士的天主一神观念,以及基于此观念对传统天地二元崇拜的改造,但并未简单地贬斥“地”,而是在天主教创造论框架和传统儒家语境中对之作了不同于传教士的诠释,在非本体的意义上视地为天主(上帝)创造的“形体”及富有资源的人类生存环境,传统社礼是为报答天主(上帝)的“生地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儒对话 利玛窦 朱宗元 郊社之礼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游斌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引导各宗教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抓手。本文将以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 在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引导各宗教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交融、与现代精神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抓手。本文将以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为主要问题,考察它在中国特色宗教学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考察当前国际宗教学界各种宗教间对话、跨文化(跨宗教)神学的进路,本文认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需以“返本开新”为总体方法论,对广义的基督宗教思想传统进行六个“Re”的工作,即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recover,retrieve,restore,reconfigure,reconstruct,renew),从而在与中华文化的对话中形成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最后,本文将依照“结构创新带动思想创新”的理路,提出一个以基督教圣经学、基督教教理学、基督教心性学、基督教伦理学和基督教礼仪学等为基本面向的“水晶式”正方体的思想架构,为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讨论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宗教学 跨文化神学 返本开新
下载PDF
族群边界的消融与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巫达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3,共8页
人类学解释族群边界的理论之一叫“茶叶袋理论”,认为族群及其成员就像茶叶袋里面的茶叶,而族群的文化就像茶叶袋泡入水中之后流出茶叶袋的茶水。茶叶袋是族群的边界,族群文化可以穿过族群边界相互渗透和消融。四川甘洛县彝族亚族群边界... 人类学解释族群边界的理论之一叫“茶叶袋理论”,认为族群及其成员就像茶叶袋里面的茶叶,而族群的文化就像茶叶袋泡入水中之后流出茶叶袋的茶水。茶叶袋是族群的边界,族群文化可以穿过族群边界相互渗透和消融。四川甘洛县彝族亚族群边界,从文化上看,可以从方言土语、服饰、节日等文化元素加以界定。由于亚族群的交融交往、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使甘洛县亚族群边界越来越模糊,也即三个土语群的文化逐渐同质化,族群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本文通过文化变迁和族群边界消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个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族群边界消融 文化变迁 族群共同体
下载PDF
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及实践 被引量:8
4
作者 刘金林 蒙思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7,共6页
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一致性,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功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应重点从健... 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一致性,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功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应重点从健全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动模式以及红色文化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三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根铸魂作用,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功能作用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长征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三维方式研究
5
作者 詹全友 张文灿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63,共6页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双方(红军将士与党政工作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相互了解极少甚至有误解的实际情况,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言传与身教为主、“漫灌”和“滴灌”为重、纵向和横向为要等三维方法和形式构成...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双方(红军将士与党政工作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少数民族群众)相互了解极少甚至有误解的实际情况,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以言传与身教为主、“漫灌”和“滴灌”为重、纵向和横向为要等三维方法和形式构成立体态势,对内对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落地生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红军,或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为党和红军赢得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以后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实践和新时代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时期 中国共产党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下载PDF
紧急状态中民族习惯法的“出场”与“调适”——基于风险社会学与系统论的质性研究
6
作者 沈赏 张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8-157,共10页
"风险社会学"的要旨"选择即风险",这恰恰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风险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新冠疫情"防控,既能够明确区分"风险分配主体"和"风险化约主体"的权责问... "风险社会学"的要旨"选择即风险",这恰恰是"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风险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新冠疫情"防控,既能够明确区分"风险分配主体"和"风险化约主体"的权责问题,更能够以一种"系统论"的逻辑指出在"行政法治"这一异常表述下法律和政治面对的根本"吊诡",这表现为"行政止于建议"和"暴力执法的认定"上的模糊,进而反映出了"紧急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张力。通过对实证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一种以"民间习惯法"的介入来转移上述张力的方案的"可接受性"得以证明,但是从风险社会学角度看,"民间习惯法"的"出场"则意味着"风险"和"吊诡"的再制,因此对于这种"出场",又必须通过中国语境下的"政法传统"对其进行"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学 紧急状态 行政法治 民族习惯法 政法传统
下载PDF
声明
7
作者 《青海民族研究》编辑部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183,共1页
为了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同时,本刊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所以,向... 为了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同时,本刊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所以,向本刊投稿并录用的稿件文章,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数据库
下载PDF
索绪尔现代符号学视角下民族文化符号之运用——民族舞蹈创作之民族性体现 被引量:10
8
作者 华毛措 王青璘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78,共4页
以索绪尔现代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作品,找出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符号,从编创、教学、宣传教育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好民族文化符号,为民族舞蹈创作... 以索绪尔现代符号学理论为依据,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作品,找出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符号,从编创、教学、宣传教育等方面研究如何在舞蹈创作中运用好民族文化符号,为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民族性体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绪尔现代符号学 民族文化符号 民族舞蹈创作 民族风格性
下载PDF
交融视域下的“居住单元”:城市混居社区的身份认同与边界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洁 王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90,共7页
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城市居民身份的多元化及混居社区的形成,为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互动的空间。然而,居民基于流动性、族群性、阶层地位等不同身份特质,也日渐形成差异的认同群体并趋向城市边缘,身份差异在混居社区内部造就了居... 城市化进程造就了城市居民身份的多元化及混居社区的形成,为不同身份群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互动的空间。然而,居民基于流动性、族群性、阶层地位等不同身份特质,也日渐形成差异的认同群体并趋向城市边缘,身份差异在混居社区内部造就了居住的边界,并进一步作用于不同交往圈层的结成与固化。因身份特质形成的社区居民居住边界与交往边界一定程度上分离了城市混居社区的凝聚力,“混居”的实质性功效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居社区 身份认同 交往圈层 共同体
下载PDF
从金刚座到乌斯藏——文化交融视角下的藏传佛教 被引量:2
10
作者 萨尔吉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2,共7页
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从藏族引进佛教和翻译佛典的主动选择、翻译理论的颁布确立、宗教地理的参与建构、方兴未艾的对外传播数个方面分析藏族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选择、接受与融合,进而在'宗教中国化'的大视野下,从印度... 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从藏族引进佛教和翻译佛典的主动选择、翻译理论的颁布确立、宗教地理的参与建构、方兴未艾的对外传播数个方面分析藏族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选择、接受与融合,进而在'宗教中国化'的大视野下,从印度文化对藏族文化的互适性来展望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互适性,进而真正理解我国各民族所共同创造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文化交融 翻译 宗教地理 宗教中国化
下载PDF
民间信仰的类属表述与信仰动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Marion Bowman Ulo Valk +2 位作者 和少英(译) 刘薇薇(译) 和光翰(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1-187,共7页
十九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促成了人类学、比较宗教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形成——所有这些新兴学科都将其关注点放在当代城市生活的'开明'、'理性'与'先进'领域之外。人类学家将非欧洲文化视为前现代历史的活生... 十九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促成了人类学、比较宗教学、民族学以及民俗学的形成——所有这些新兴学科都将其关注点放在当代城市生活的'开明'、'理性'与'先进'领域之外。人类学家将非欧洲文化视为前现代历史的活生生的例证: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研究被认为是过时传统承载者的乡下人,而早期的宗教学家则在'尚未开化的人'及其历史资料中寻求宗教的初始形式,以此作为被认为是先于宗教发展的最高阶段的当代新教的信仰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民俗学家 基督教教派
下载PDF
教育阻断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对策研究——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俊杰 宋来胜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26,共6页
要素短缺论和环境成因论只能说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家庭的脆弱性,贫困家庭父代和子代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技能贫瘠、安贫乐道、政策依赖心理才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已有文献存在只聚焦于子代教育,而忽略对父代进行教育的局限性。对... 要素短缺论和环境成因论只能说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家庭的脆弱性,贫困家庭父代和子代文化水平程度不高、技能贫瘠、安贫乐道、政策依赖心理才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源。已有文献存在只聚焦于子代教育,而忽略对父代进行教育的局限性。对父代进行教育有助于给子代塑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改善子代先赋性特征,从而提高子代突破贫困陷阱的可能性。因此,本文对其进行帕累托改进,提出同时对父代和子代进行教育,通过父子两代人的携手努力,从而减少子代突破贫困陷阱的阻力,最大程度地提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家庭子代先赋性因素和获致性特征、斩断贫困代际延续链条的对策建议,对于拓宽贫困理论研究视野、挖掘深度贫困地区扶贫退出瞄准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阻断 深度贫困地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贫困代际传递
下载PDF
1921年陆兴祺《解决藏事说贴》与藏事会议
13
作者 张双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1-166,共6页
《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收录的《解决藏事说贴》为著名方舆学家石荣暲收藏,作者为北洋政府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在北洋政府档案中保存一份完整的《说贴》档案。一战接近尾声,英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解决西姆拉会议遗留下的条约问题,要求召... 《西藏学文献丛书别辑》收录的《解决藏事说贴》为著名方舆学家石荣暲收藏,作者为北洋政府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在北洋政府档案中保存一份完整的《说贴》档案。一战接近尾声,英国向中国政府提出解决西姆拉会议遗留下的条约问题,要求召开中国、英国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参加的所谓"三方会议"。北京政府不得不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外交官员在北京召开藏事会议。1921年10月,常驻印度加尔各答的陆兴祺受邀来到北京参加藏事会议。为应对英国图谋,陆兴祺向外交总长颜惠庆条陈解决藏事说贴,建议在华盛顿会议上提交西藏议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洋政府 西藏会议 陆兴祺 解决藏事说帖 华盛顿会议
下载PDF
从社会组织到礼制实践:汉人宗族研究的新转向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8,共12页
1930年代以来,主流的中国宗族研究把宗族视为一种社会组织,从而偏离其作为一种文化制度暨礼制设计的本来意义。这与西方世系学的影响和本土社会关怀有关。我们应该告别以组织为先导的宗族研究视角,转向文化制度及其实践的层面重新理解... 1930年代以来,主流的中国宗族研究把宗族视为一种社会组织,从而偏离其作为一种文化制度暨礼制设计的本来意义。这与西方世系学的影响和本土社会关怀有关。我们应该告别以组织为先导的宗族研究视角,转向文化制度及其实践的层面重新理解汉人宗族。组织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外来概念,用于中国社会分析并不贴切。必须把中国宗族放置在本土礼制概念下理解才可能有所新的洞察。而既有的、零星的作为制度研究的视角又缺乏实践关怀。故本文设置了实践人类学立足点,但又广泛结合历史学,提出了三重实践研究思路,希望激发两学科对中国宗族的共同兴趣和学术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文化礼制 文化实践 中国宗族 实践人类学
下载PDF
青海藏族民歌中的藏传佛教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敬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68,共4页
青海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的传布,悄然渗透入青海藏族民歌之中,不仅成为民歌的重要内容,还影响着民歌的叙事方式,强化其社会道德规劝的功能。但,青海藏族民歌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反作用... 青海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的传布,悄然渗透入青海藏族民歌之中,不仅成为民歌的重要内容,还影响着民歌的叙事方式,强化其社会道德规劝的功能。但,青海藏族民歌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反作用于藏传佛教,起到了促进藏传佛教民间化、大众化的作用,更成为藏传佛教自身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藏族民歌 藏传佛教 社会功能
下载PDF
南岭民族走廊流域神灵体系与区域社会整合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0-76,共7页
民间信仰是社会整合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田野调查点,运用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民间信仰在区域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以水为中心的空间想象是南岭民族走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空间想象进而衍生出了一套成层级的神灵体系。... 民间信仰是社会整合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以南岭民族走廊为田野调查点,运用区域研究视角研究民间信仰在区域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以水为中心的空间想象是南岭民族走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空间想象进而衍生出了一套成层级的神灵体系。这套神灵体系与流域社会相协调,将亲属关系、身体隐喻、性别等因素融入其中,共同起到了自下而上式的社会整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民间信仰 社会整合
下载PDF
喀什老城麦海莱(mehelle)空间文化的变迁与调适 被引量:1
17
作者 阿比古丽.尼亚孜 苏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本文对喀什老城传统麦海莱的空间结构与社会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将之与新建小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喀什老城改造过程中从麦海莱到小区的空间结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及其构建方式的变化,指出只有充分注意到维吾尔族社会空间构建的... 本文对喀什老城传统麦海莱的空间结构与社会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将之与新建小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喀什老城改造过程中从麦海莱到小区的空间结构变迁所带来的社会关系及其构建方式的变化,指出只有充分注意到维吾尔族社会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才能更为顺利地推进维吾尔族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老城 麦海莱 新建小区 空间文化
下载PDF
略论“德都蒙古”名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青格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6,共4页
近年来"德都蒙古"(degedii mongγol)名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早在蒙元时期已经存在类似的名称"stod hor",而称青海地区蒙古人为"德都蒙古"者,益希班觉为第一人。本文根据文献记载考证这一名称的来源... 近年来"德都蒙古"(degedii mongγol)名称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早在蒙元时期已经存在类似的名称"stod hor",而称青海地区蒙古人为"德都蒙古"者,益希班觉为第一人。本文根据文献记载考证这一名称的来源,并对其涵义以及现实意义等作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蒙古 德都蒙古 青藏高原 益希班觉 内陆欧亚
下载PDF
论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湖南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撒露莎 田敏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95,共5页
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核心表征、重要载体,民族关键符号具有独到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能集中展现民族形象、体认民族识别、强化民族认同、影响民族关系。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关键符号,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能发挥积极重... 民族关键符号是民族文化符号中的核心表征、重要载体,民族关键符号具有独到的社会文化功能,它能集中展现民族形象、体认民族识别、强化民族认同、影响民族关系。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关键符号,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能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独特个案,为此提供一个成功的经验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键符号 民族团结进步 湖南维吾尔族
下载PDF
西藏乡村城市化道路——以昌都市JK村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弓进梅 周大鸣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5-169,共5页
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文化传统而与内地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不同,其乡村城市化是在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推动下逐渐进行的。在其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村庄处于一种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期,其既没有进入都市化的状态,也... 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文化传统而与内地的乡村城市化模式不同,其乡村城市化是在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推动下逐渐进行的。在其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村庄处于一种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期,其既没有进入都市化的状态,也不再是传统的较为封闭的状态。文章回顾了内地乡村城市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西藏乡村城市化的特殊之处,最后通过实地调查一个乡村的转型来具体展现目前都市化过程中村庄所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乡村城市化 市场经济 融合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