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11081被引量26600H指数51
本刊是新闻专业刊物。宗旨为交流新闻实践经验,研究新闻写作技巧,探讨新闻理论课题,反映新闻战线动态,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7-243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51-1046/G2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11,0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itter社交机器人在涉华议题中的社会传染机制——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陈虹 张文青 《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6,共10页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中,Twitter以其高达4.36亿的用户数量排在前列,其月度活跃用户达2.11亿,而这其中有4800万的账号是社交机器人。随着Twitter上社交机器人数量的增多,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主体和社会传染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那么社交媒... 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中,Twitter以其高达4.36亿的用户数量排在前列,其月度活跃用户达2.11亿,而这其中有4800万的账号是社交机器人。随着Twitter上社交机器人数量的增多,社交媒体中的交往主体和社会传染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那么社交媒体用户呈现出怎样的交往特征?社交机器人的传染策略是什么?社交机器人的社会传染机制是什么?这是当前社交机器人参与交往带来的三个问题。基于此,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例,利用Python对Twitter上相关推文进行爬取,通过对社交机器人账号和推文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社交机器人按照特定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传染类型建构动态社交网络结构,从而实现其信息扩散和社会传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机器人 TWITTER 社会传染 冬奥会
原文传递
认知的罗生门效应制造:深度伪造在俄乌冲突中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何康 张洪忠 +1 位作者 刘绍强 王競一 《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6,共9页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深度伪造 俄乌冲突 传播效果
原文传递
文化分析如何可能?重访爱德华·霍尔的外事服务所时期
3
作者 李孟名 《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爱德华·霍尔常常被作为“奠基人”角色进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但本土传播学界尚未对他的人类学者身份展开深究。霍尔的思想主张和行动实践并非凭空产生,他任职于美国官方组织外事服务所(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五年光... 爱德华·霍尔常常被作为“奠基人”角色进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但本土传播学界尚未对他的人类学者身份展开深究。霍尔的思想主张和行动实践并非凭空产生,他任职于美国官方组织外事服务所(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五年光阴,不应“割裂”于时代背景以配合主流传播学术史叙事,或者仅作为线性叙事的某一段历史,实际上,这段特殊的时期牵涉包括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多方主体互动过程,映射了彼时美国人文社会领域科学转向的思潮和学科领域之争,也与霍尔此后的学术选择紧密关联。本文通过知识社会学路径重访霍尔任职于外事服务所这段时期,来“祛魅”理所当然的主流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霍尔 文化人类学 跨文化传播(交际) 语言学 外事服务所
原文传递
“身体媒介”的另类叙事:现代国家、基础设施与流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杰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9-46,共8页
在经典的社会理论叙事中,身体被视为一种“媒介”,并构建了具身性的传播形态,例如传递信息、构成仪式等,而在极端性、例外性的流行病“传播”语境下,身体作为媒介的主导叙事呈现出一番另类图景。一方面,凭借现代国家的基础设施,国家内... 在经典的社会理论叙事中,身体被视为一种“媒介”,并构建了具身性的传播形态,例如传递信息、构成仪式等,而在极端性、例外性的流行病“传播”语境下,身体作为媒介的主导叙事呈现出一番另类图景。一方面,凭借现代国家的基础设施,国家内部与国际的交通网络成为流行病扩散传播的网络,身体的流动构成病毒传播的核心机制,身体由此成为生产性的、工具性的传播中介;另一方面,现代国家亦将身体纳入生命政治范畴,对身体的流动进行管制,在“疗治型国家”的构型下,形成围绕身体流动的多重治理技艺。从现代国家与流行病的互动视角切入,可为当前的媒介研究及其诸多转向提供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媒介 现代国家 基础设施 流动
原文传递
论数字网络空间中发行权用尽原则的突破与适用——兼评我国NFT作品侵权第一案 被引量:16
5
作者 谢宜璋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6-74,96,共10页
发行权用尽原则是否能在数字网络空间适用的问题可以说是争议不断。我国NFT第一案通过明确NFT数字作品交易为所有权转让解决了发行权用尽原则适用的前置性要件,但未能进一步挣脱传统物理观念的掣肘。立法论视野下,发行权用尽原则的适用... 发行权用尽原则是否能在数字网络空间适用的问题可以说是争议不断。我国NFT第一案通过明确NFT数字作品交易为所有权转让解决了发行权用尽原则适用的前置性要件,但未能进一步挣脱传统物理观念的掣肘。立法论视野下,发行权用尽原则的适用基础实则在于所有权转让效果的发生,传统理念下的有形载体要件应根据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与变革。在法律适用上,发行权及发行权用尽原则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的适用并不重合,因未经授权的作品上传和售卖行为落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制范畴而否定发行权及发行权用尽原则在数字网络空间的适用不具有法律证成上的必然性。现有数字环境的发展为发行权用尽原则在数字网络空间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土壤,通过确立更具操作性的评断标准及谨慎的司法认定,发行权用尽原则能够适用于数字网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行权用尽原则 非同质化权证 所有权 信息网络传播权 区块链
原文传递
本刊"博士生新论"专栏征稿启示
6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96,共1页
为扶掖学术新人,为青年学子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从2013年3月起开设"博士生新论"专栏,刊发各高校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的优秀论文。有关事宜如下:一、凡新闻传播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均可向该专栏投稿。二、该专栏每月一期。三... 为扶掖学术新人,为青年学子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本刊从2013年3月起开设"博士生新论"专栏,刊发各高校新闻传播学博士研究生的优秀论文。有关事宜如下:一、凡新闻传播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均可向该专栏投稿。二、该专栏每月一期。三、研究方向不限,由作者自选。四、该专栏采用同行专家评议制五、该专栏投稿文章,请通过中国知网本刊收稿平台发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新闻传播学 学术交流平台 同行专家评议 中国知网 博士生 征稿启示 青年学子
原文传递
舆论战行为边界的一个重要改变:“打明牌”时代传播片面信息可能导致反噬——俄乌战争中舆论战观察报告之一 被引量:5
7
作者 喻国明 杨雅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4,共4页
本次俄乌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旨在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纷繁复杂的消息进行事实核查的自媒体或机构媒体,信息开源导致“打明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这种事实核查平台开源信息社群的存在,正在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行为边界。此次舆论战呈... 本次俄乌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旨在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纷繁复杂的消息进行事实核查的自媒体或机构媒体,信息开源导致“打明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这种事实核查平台开源信息社群的存在,正在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行为边界。此次舆论战呈现出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攻防战”,在各方机构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社交水军搅局、一手信息缺乏的情况下,权威媒体应该保持冷静中立,严格遵循二手信息报道的专业主义原则,做好信息交叉验证和事实核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战争 泛众化传播 舆论战 事实核查
原文传递
郭永强的作品
8
作者 郭永强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96,共1页
原文传递
5G新闻产业链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与趋势判断 被引量:4
9
作者 向志强 张淇鑫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3,共7页
随着5G技术日益普及,新闻业将更加视频化,即呈现出5G新闻业的形态。5G新闻的成熟一方面依赖于内容产业链的成熟,另一方面依赖于5G相关技术的成熟。经过对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对5G新闻也就是超高清视频新闻和VR/AR新闻的需求有着巨... 随着5G技术日益普及,新闻业将更加视频化,即呈现出5G新闻业的形态。5G新闻的成熟一方面依赖于内容产业链的成熟,另一方面依赖于5G相关技术的成熟。经过对行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对5G新闻也就是超高清视频新闻和VR/AR新闻的需求有着巨大潜力,生产技术也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是,5G新闻技术产业链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5G传播渠道覆盖不够和稳定性不够,同时终端接收设备价格较高而尚未普及。预计3-5年这两个方面得以克服,从而5G新闻得到广泛的使用。在5G新闻时代,机构媒体需要发挥PGC优势并运用MGC手段,以提高自己在产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新闻 产业链 超高清视频 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
原文传递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大邑安仁老公馆
10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共1页
关键词 报业集团
原文传递
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引导着文明的进步——媒介生态学的隐喻和想象 被引量:39
11
作者 常江 胡颖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9,共6页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媒介哲学家、传播学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评析。研究发现,莱文森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理解文明的变迁,并关注特定社会语境下媒介与具体文化形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带有技术乐观主义色...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美国媒介哲学家、传播学学者保罗·莱文森的学术思想进行梳理和评析。研究发现,莱文森从媒介进化的角度理解文明的变迁,并关注特定社会语境下媒介与具体文化形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而提出了一种带有技术乐观主义色彩的媒介(史)观。他认为,媒介的进化会催生文化的去中心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此外,本文也对莱文森关于媒介理论书写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观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莱文森 媒介生态学 媒介研究 媒介进化论
原文传递
格雷厄姆·默多克:马克思是一切社会分析的起点——技术迷思、媒介化与道德诘问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江 石谷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16,共7页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英国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格雷厄姆·默多克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笔者以默多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线索,梳理分析其对技术决定论和媒介化理论的批判性阐释,并结合一手深访资料探讨马克思主义之于互...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英国知名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格雷厄姆·默多克的学术思想进行深入考察和解析。笔者以默多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为线索,梳理分析其对技术决定论和媒介化理论的批判性阐释,并结合一手深访资料探讨马克思主义之于互联网时代和中国语境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厄姆·默多克 马克思主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 批判研究
原文传递
作为物种的媒介:Media Ecology被湮没的一个维度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存玲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6,共12页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 北美Media Ecology被波兹曼界定为"对作为环境的媒介的研究"。然而,从学派发展史来看,学者们的研究远不是"环境"二字所能覆盖。学者们将媒介看做"媒介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并考察彼此的互动关系,这就是"作为物种的媒介"这一维度。Media Ecology将"媒介"和"生态"连用是一种隐喻的用法。"作为环境的媒介"和"作为物种的媒介"是Media Ecology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二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生态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A ECOLOGY 生态隐喻 作为物种的媒介 作为环境的媒介
原文传递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
14
作者 姚晓鸥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98,共2页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列伏依(Ь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олевой)本姓卡姆波夫(Кампов),是苏联著名的随军记者、作家,获得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斯大林奖金、国际和平奖、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列伏依(Ь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олевой)本姓卡姆波夫(Кампов),是苏联著名的随军记者、作家,获得过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斯大林奖金、国际和平奖、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等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记者 苏联 社会主义劳动 斯大林奖金 国际和平 尼古拉 勋章
原文传递
提升乡村价值,构建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以《四川农村日报》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明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7-100,共4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及实施过程中,《四川农村日报》的采编实践表明,对乡村价值的厘清、激活和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演进及实施过程中,《四川农村日报》的采编实践表明,对乡村价值的厘清、激活和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据此《四川农村日报》大胆创新,构建更强劲、更持久的乡村振兴媒体推动力,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价值 涉农媒体 “三农”工作
原文传递
列宁:党报应当进行论战
16
作者 李龙 冯子铭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97,共2页
1912年初,同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分裂两个独立的党,党的名称相同,后面加上布尔什维克或孟什维克字样。当时孟什维克党内出现一种观点,要求取消秘密斗争,完全通过杜马(议会)进行和平斗争,他们被称为取消派。
关键词 布尔什维克 论战 应当 党报 列宁 孟什维克 社会民主工党
原文传递
“场域-惯习”框架下的新闻生产:一个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敏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39,共8页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形成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中,"常规"成为解读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对常规的过度强调,也成为新闻生产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缺陷。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反思新闻生...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形成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中,"常规"成为解读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对常规的过度强调,也成为新闻生产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缺陷。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反思新闻生产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在承继"第一波浪潮"的质化研究与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将结构和能动性、宏观和微观关联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多元层次上分析新闻实践的普遍框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整个新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生产社会学再度迸发出强劲的研究势头。对"第一波浪潮"的理论缺陷进行修正和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进行创新性吸收,形成一个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批判精神和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成为网络时代新闻生产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生产 常规 惯习 媒介场域 新闻室民族志
原文传递
原理、现状与局限:机器写作在传媒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8
作者 何苑 张洪忠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25,共5页
本文对机器写作的工作原理与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机器写作主要集中应用在体育、财经、犯罪、自然灾害等容易生成格式化快讯的领域,并与真人记者相比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但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 本文对机器写作的工作原理与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前机器写作主要集中应用在体育、财经、犯罪、自然灾害等容易生成格式化快讯的领域,并与真人记者相比表现出了明显优势。但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最后本文指出新闻人要善于利用机器写作这个新工具以顺应技术和行业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写作 人工智能 机器新闻
原文传递
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 被引量:55
19
作者 董子铭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5-51,共7页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 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文化现象需要技术、人文、社会等多维视角的关照。丧文化兴起的背后,既有宏观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也有多种心理因素导致的亚健康状态。然而这两种考察维度,仅仅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在多种心态和情绪中脱颖而出,但从技术视角思考文化生产,则解释了为什么"丧"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并风靡一时。其中,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助力了情绪释放,社交媒体重建了"部落化"的丧文化圈,表情包UGC则催生了解构经典的丧文化狂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社会心理 新媒介技术
原文传递
海外华文传媒的网络热词实践与议题再现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贺铂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1-89,共9页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研究方法,分析2011-2016年网络热词在《侨报》中的文本实践,从词频分析、词对共现、议题再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兼顾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与批判的文本分析。研究表明,《侨报》基于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在报道文本嵌入中...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研究方法,分析2011-2016年网络热词在《侨报》中的文本实践,从词频分析、词对共现、议题再现等方面进行探讨,兼顾整体性的量化分析与批判的文本分析。研究表明,《侨报》基于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在报道文本嵌入中国网络热词,其新闻话语生产满足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寄托,强调中国的"国家意识",关怀多种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所聚焦的报道议题能及时跟进中国重大事件,对中国语言生活的海外传播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传媒 语料库分析 批判的话语分析 话语生产 媒介再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