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3043被引量18517H指数60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0253-3782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021/P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3,043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及其在地电场观测中的实际应用
1
作者 张宇 王兰炜 +2 位作者 胡哲 张兴国 娄晓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 我国地震地电场观测时的漏电干扰问题会影响到观测质量和地震监测效能。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点源干扰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地表点源对地电场观测影响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点源对地电场观测的干扰幅度,然后求解干扰源相对于中心电极的位置。将定位方法应用于高邮地震台和汉王地震台实际干扰源排查工作中,定位结果与实际干扰源位置基本一致,测区外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测区内干扰源定位误差小于20 m,并对影响计算误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两个台站的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定位方法为地电观测实践中查找点源漏电干扰源提供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定位点源干扰源位置,提高干扰排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观测 漏电 点源干扰源 定位方法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极震区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张立宝 傅磊 +4 位作者 周正华 林国良 陈苏 刘爱文 李小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基于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微观震中秀岭村进行的震害调查,利用流动观测地形台阵观测资料,分析了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地震波垂直山脉走向入射,陡坡会放大地震波的高频部分,且不同高程处,山脉垂向低频差... 基于对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微观震中秀岭村进行的震害调查,利用流动观测地形台阵观测资料,分析了地形效应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地震波垂直山脉走向入射,陡坡会放大地震波的高频部分,且不同高程处,山脉垂向低频差异较大,山脉走向低频差异较小。利用谱衰减法计算高频衰减参数的场地影响项κ_(0),分析了水平和竖向分量的κ_(0)与场地软弱程度和卓越频率的相关性,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范围内,水平分量和竖向分量的κ_(0)均具有较强的空间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害现象 高频衰减参数 场地效应 地形效应
下载PDF
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矩张量反演及震源断层确定
3
作者 许英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3-780,共18页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 2023年1月30日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疆沙雅发生M_(S)6.1地震,其附近曾发生过2012年3月9日洛浦M_(S)6.0地震,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构造带.通过gCAP方法测定了2023年沙雅M_(S)6.1地震和2012年洛浦M_(S)6.0地震的矩张量解,分析了沙雅地震和洛浦地震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初步确定了其可能的震源断层.结果显示:矩张量反演得到的2023年沙雅M_(S)6.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51°、倾角68°、滑动角6°,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59°、倾角84°、滑动角158°,震源机制为走滑型,P轴方位为207°,倾伏角为11°;2012年洛浦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参数为走向274°、倾角61°、滑动角67°,节面Ⅱ参数为走向135°、倾角36°、滑动角125°,震源机制为逆冲型,P轴方位为20°,倾伏角为13°;两次地震的P轴方位与巴楚隆起—阿瓦提凹陷带NNE向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沙雅地震的地震矩M_(0)为7.798×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081,-0.821,0.342,0.064,-0.358,0.685;洛浦地震的地震矩M_(0)为9.076×10^(17)N·m,矩张量解M_(rr),M_(tt),M_(pp),M_(rt),M_(rp),M_(tp)分别为0.517,-0.910,-0.353,-0.491,-0.180,0.341,且均属于典型天然构造地震事件.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显示,其震源机制解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几乎达到了最大,且震源机制解滑动角与剪应力滑动角相差较小,表明两次地震几乎均发生在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上,并主要以剪应力作用体现.结合已有研究,初步推测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为可能的发震破裂面,2023年沙雅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阿瓦提凹陷中地壳约30 km滑脱构造带上方NW走向的高倾角捩断层,地震错动方式为右旋走滑,该地震是由于塔里木克拉通北部整体向南天山深部俯冲导致NW向平移断条之间产生撕裂作用;2012年洛浦地震可能与巴楚隆起上盘相对于阿瓦提凹陷下盘NE方向逆冲运动产生的NW走向且断层面SW向倾的发震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雅M_(S)6.1地震 洛浦M_(S)6.0地震 gCAP方法 矩张量解 相对剪应力
下载PDF
浅层结构研究中高阶模式瑞雷面波对低速层的约束
4
作者 冯宣政 鲁来玉 +1 位作者 王少曈 秦彤威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3-222,共20页
在实际中常遇到一类含有低速层的介质,其频散曲线在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并无视觉上的交叉现象,也无明显的低速层指示。针对此类介质,基于地震反射资料中的面波信息,综合实例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观测的基阶模式频散曲线不包含... 在实际中常遇到一类含有低速层的介质,其频散曲线在感兴趣的频率范围并无视觉上的交叉现象,也无明显的低速层指示。针对此类介质,基于地震反射资料中的面波信息,综合实例和数值模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观测的基阶模式频散曲线不包含对低速层深度敏感的频段,单独基于基阶模式的频散曲线可能无法恢复模型的低速特征;但如果同时利用相同频段的多阶模式信息,即使观测的频散曲线没有明显的低速特征指示,也可以通过多模式频散信息反演重建模型的低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瑞雷面波 反演 低速层 频散曲线 浅层地震反射
下载PDF
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王薇 吴建平 蔡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8-644,共17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密集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资料,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上地幔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下方存在较厚的高速异常,其中西部深度约为180 km,北部约为150 ...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密集流动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资料,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上地幔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下方存在较厚的高速异常,其中西部深度约为180 km,北部约为150 km,中部的局部地区可达300 km,表明鄂尔多斯地块总体上仍保持克拉通特性。鄂尔多斯地块北部相对较薄的岩石圈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对岩石圈进行了加热和改造有关,其西部岩石圈的减薄可能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上地幔热物质的横向扩展有关。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部地块及鄂尔多斯地块东北部的上地幔表现出大范围的低速异常,推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后撤导致的伸展构造背景、滞留板片脱水以及板片前缘局部对流有关。在该地区的伸展背景下,岩石圈或软流圈的熔融物沿着软弱带上涌并形成了包括大同火山在内的火山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上地幔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华北克拉通 地幔上涌
下载PDF
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一点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慧 郭恩栋 +4 位作者 林旭川 刘智 卢邦华 刘爱文 张移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8-880,共13页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初步成果,分析了湾区城市群地震环境、承灾体分布和场地特点,提出了两种确定地震输入的设定地震原则,即潜在震源区设定地震原则和最大风险设定地震原则,按照这两种原则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群地震...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初步成果,分析了湾区城市群地震环境、承灾体分布和场地特点,提出了两种确定地震输入的设定地震原则,即潜在震源区设定地震原则和最大风险设定地震原则,按照这两种原则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地震灾害风险表达式,探索了适合三维模拟非一致激励地震动输入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中考虑场地影响的思路,为客观地评估城市群地震灾害和损失风险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设定地震 地震灾害 场地效应 风险评估
下载PDF
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器的高精度时间同步系统研制
7
作者 李彩华 滕云田 +4 位作者 周健超 胡星星 王喜珍 李小军 王玉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1-1120,共10页
为了解决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授时问题,本文研制了一套高精度时间同步授时系统。该系统在通信过程中周期性地发送同步授时秒脉冲,并通过授时秒脉冲传输实现实时传输延时测量及时间校正,从而实现多通道高精度同步授时。基于此... 为了解决分布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同步授时问题,本文研制了一套高精度时间同步授时系统。该系统在通信过程中周期性地发送同步授时秒脉冲,并通过授时秒脉冲传输实现实时传输延时测量及时间校正,从而实现多通道高精度同步授时。基于此设计原理,采用高速硬件可编程器件研制了同步授时系统,并通过测试证实该系统在2 km通信距离时同步授时精度优于200 ns,表明该同步授时系统稳定、可靠并具有一定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同步 分布式数据采集 延时测量 时间校正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该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倾斜边坡多道面波分析中的最小偏移距估计方法
9
作者 戴靠山 汪士权 +1 位作者 刘康 游庆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7-338,共12页
为减小倾斜边坡中能量较强的近场体波对面波识别的干扰,确保多道面波分析方法接收到的瑞雷波分量具有较强的能量,本文通过分析地下震源在倾斜边坡产生的瑞雷波及其传播规律,基于几何地震学提出了在倾斜地表生成瑞雷波的最小偏移距的经... 为减小倾斜边坡中能量较强的近场体波对面波识别的干扰,确保多道面波分析方法接收到的瑞雷波分量具有较强的能量,本文通过分析地下震源在倾斜边坡产生的瑞雷波及其传播规律,基于几何地震学提出了在倾斜地表生成瑞雷波的最小偏移距的经验公式,建立了界面起伏的层状倾斜边坡模型,从而获得模拟共炮点记录,并将基于共炮点记录得到的地表质点运动轨迹、频散计算结果与理论值、估计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四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表明本文提出的最小偏移距估计方法对层状倾斜边坡地表的面波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道面波分析方法(MASW) 瑞雷波 地下震源 最小偏移距 边坡响应
下载PDF
欢迎订阅2022年度《地震学报》
10
作者 地震学报编辑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 《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地震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也登载一些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介绍地震科学及与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反映地震科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我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为国内外有关检索系统和文摘收录、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科学 中国地震学会 工程地震 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学术刊物 检索系统 评述文章
下载PDF
重庆垫江M_S4.4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浅地表的地震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世源 李翠平 +2 位作者 王赞军 高见 郭卫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4-43,120,共11页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_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 为更好地认识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M_S4.4地震的发震成因,本文首先分析了近场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该地震产生的短周期面波(Rg)强频散现象,该现象表明本次地震具有明显的浅震特征。然后采用CAP方法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本次地震是走向为近EW向的逆冲型地震,矩震级为M_W4.1,最佳震源深度为1—2 km。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震害、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和地质剖面图等资料,分析认为在区域应力集中加载作用下,震源区沉积盖层内部的软弱地层产生挤压变形,导致地层内斜交的裂隙发生切层失稳滑动,从而诱发了垫江M_S4.4地震,同时排除了震源区NE走向的黄钦垭口地表断层为发震构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垫江M_S4.4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机制解 地震成因
下载PDF
基于最优分割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震害建筑物识别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杜妍开 龚丽霞 +1 位作者 李强 张景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0-768,I0002,共10页
为了提高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的效率与准确度,针对震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根据震害建筑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以2010年海地MS7.0地震为例,通过尺度参数估计算法自动选择最优分割尺度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海地高分辨... 为了提高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的效率与准确度,针对震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根据震害建筑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特征,以2010年海地MS7.0地震为例,通过尺度参数估计算法自动选择最优分割尺度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并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海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建筑物震害信息提取,同时与基于像元的支持向量机、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基于分类回归算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具有更好的目视效果和更高的分类精度,有利于地震后震害信息的准确提取和快速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震害建筑物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多尺度分割
下载PDF
运用古地震数据分析布朗过程时间模型中强震复发间隔变异系数
13
作者 惠春 潘华 +2 位作者 郭星 李金臣 郎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1-253,共13页
在我国大陆广泛搜集到的45个地震序列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的变异系数值,然后与其对应的断层源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并对具有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中的变异系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计算得到一个通用的... 在我国大陆广泛搜集到的45个地震序列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的变异系数值,然后与其对应的断层源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并对具有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中的变异系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计算得到一个通用的变异系数值(α_c=0.3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值与断层的长度和滑移速率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通用变异系数值(α_c=0.37)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αc进行一倍标准差运算得到3个变异系数值(0.21,0.37,0.53),分别适用于特征性具有明显差异的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间隔 变异系数 相关性 标准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及邻区重力均衡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恩会 石磊 +2 位作者 罗娇 李勇江 杨晨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4-784,832,共12页
为更加精细地了解鄂尔多斯及其邻区的地壳均衡状态,本文在考虑地壳密度横向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域的重力均衡异常。首先,利用研究区内重力异常和真实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得到壳幔密度差分布,以艾里均衡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莫霍面的理论深... 为更加精细地了解鄂尔多斯及其邻区的地壳均衡状态,本文在考虑地壳密度横向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域的重力均衡异常。首先,利用研究区内重力异常和真实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得到壳幔密度差分布,以艾里均衡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莫霍面的理论深度;其次,通过莫霍深度理论值与真实值对比来获得研究区的重力均衡异常;最后,结合区内地震分布,讨论了重力均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盆地以负均衡异常为主,山地则表现为正均衡异常,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基本均衡;研究区内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重力均衡异常梯度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重力均衡异常 壳幔密度差 莫霍深度
下载PDF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207,328,共9页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合法得到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NE倾向的高角度右旋走滑断层;2该序列的余震条带延伸方向与2000年姚安M_S6.5地震序列一致,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且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马尾箐断裂上,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的延伸;3姚安M_S6.0地震震源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SSE向,接近水平,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4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在区域应力增强的背景下,位于高低速过渡带高速一侧的震源区应力高度积累,使得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破裂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MS6.0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法 P波初动法 振幅比法 应力场
下载PDF
重力仪与宽频带地震仪地震波信号分析及其在异常判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梅 季爱东 +3 位作者 徐长朋 王鹏 曲同磊 张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3-481,共9页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MS9.0地震和2013年11月23日3个典型地震(近震、远震、深远震)为例,对泰安地震台JCZ-1甚宽频数字地震仪及LaCoste-PET重力仪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套仪器的设计频率响应范围各有侧重,其对地... 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MS9.0地震和2013年11月23日3个典型地震(近震、远震、深远震)为例,对泰安地震台JCZ-1甚宽频数字地震仪及LaCoste-PET重力仪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两套仪器的设计频率响应范围各有侧重,其对地震波信号的采集能力也有所差别,信号频谱分布也有所不同,即地震仪卓越周期较重力仪偏小,谱能量向高频方向集中,而重力仪的频谱分布平坦且较地震仪响应周期大.地震仪和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波信号的响应仍有对应性和可比性,对1s以上的地震波信号均有响应,对远震波形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宽频带地震仪和重力仪对地震波响应的特性,为重力观测中阶变突跳等异常变化性质的判定提供了物理学指标,对形变观测中可能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及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仪 宽频带地震仪 地震波 频谱分析 异常判定
下载PDF
冀东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牛琳琳 杜建军 +3 位作者 丰成君 孟文 李国歧 陈群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102,204,共14页
为获得矿山深部开采和设计所需要的地应力基础资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于2012—2013年在冀东地区滦县一乐亭大断裂附近开展了3个钻孔水压致裂的应力测量工作,钻孔孔深为500 1000 m.地应力测量结果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浅表层... 为获得矿山深部开采和设计所需要的地应力基础资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于2012—2013年在冀东地区滦县一乐亭大断裂附近开展了3个钻孔水压致裂的应力测量工作,钻孔孔深为500 1000 m.地应力测量结果初步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实测结果表明:现今研究区域应力场优势方向为NW70°;3个测点的最大剪切应力与平均应力的比值u_m范围为0.24-0.48,平均值分别为0.30,0.40和0.30,均未达到地壳应力摩擦极限状态(u_m=0.6)的水平,而唐山大地震后不久研究区浅层获得的u_m则较大,个别点大于0.6,平均值为0.44,表明唐山大地震后研究区应力积累程度较低,应力释放较为充分;依据断层摩擦准则及拜尔利定律可知,研究区发生较大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东地区 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 应力积累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4年地震震中分布图
18
作者 陈培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6-1066,共1页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像,作者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资料,绘制出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和世界地震震中分布图.
关键词 震中分布图 中国地震台网
下载PDF
随机有限断层法模拟中强地震近场强震动的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阳 潘华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8-710,3,共13页
介绍了模拟地震动时程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及近年来对该方法的改进,改进后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适合模拟中强地震;比较了不同场地方位角的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时程与平均伪加速度反应谱(PSA);定量分析了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模拟结果的参数敏感性... 介绍了模拟地震动时程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及近年来对该方法的改进,改进后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适合模拟中强地震;比较了不同场地方位角的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时程与平均伪加速度反应谱(PSA);定量分析了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模拟结果的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方位角的中强地震近场PSA在短周期部分差别较大;应力降是模型中最重要的参数,其对反应谱短周期部分影响最大;几何扩散系数对PSA的整体影响也较为明显.将随机有限断层法应用到工程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时,应当重点关注对反应谱短周期部分影响较大的应力降和该区域的几何扩散系数,同时要调查该区域优势场地方位角的分布,更加合理地控制中强地震近场强震动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有限断层法 近场 中强地震 参数敏感性
下载PDF
F检测算法及其在识别地震地表反射波震相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6-787,844,共12页
地震P波波列中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的准确识别,对地震震源深度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和田地震台阵部分地震记录数据,利用F检测算法对震中距分别为22.1°,6.44°和39.62°的3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 地震P波波列中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的准确识别,对地震震源深度的精确测定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疆和田地震台阵部分地震记录数据,利用F检测算法对震中距分别为22.1°,6.44°和39.62°的3次地震事件进行了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检测.结果表明,应用F检测分析新疆和田小孔径地震台阵数据,可以帮助分析人员识别地震的地表反射波pP或sP震相.为进一步验证F检测算法对识别地表反射波震相的有效性,本文对震中距为22.1°的地震事件波形叠加不同水平噪声后,再进行F检测,结果仍能检测出其地表反射波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和田 地震台阵 pP或sP震相 F 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