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茶叶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作品数2425被引量17013H指数54
《茶叶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 Science)于1964年8月经中宣部批准创刊,刊名系朱德委员长题字,《茶叶科学》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茶叶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0-369X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33-1115/S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2,425篇文章
< 1 2 1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1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域唯一的、湖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湖南农业领域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农业大学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属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 天然产物 省部共建 植物提取物
下载PDF
茶树春季发芽期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2
作者 王留彬 吴立赟 +1 位作者 韦康 王丽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7-756,共10页
春季发芽期(Timing of spring bud flush,TBF)是茶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挖掘调控茶树TBF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龙井43×白毫早杂交的F1群体327株子代为材料,利用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茶... 春季发芽期(Timing of spring bud flush,TBF)是茶树重要的农艺性状,对茶叶的风味品质和经济效益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挖掘调控茶树TBF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龙井43×白毫早杂交的F1群体327株子代为材料,利用基于该群体构建的茶树高密度遗传图谱,采用MapQTL 6.0和GACD 1.2软件对茶树春季发芽指数(Sprouting indexs,SPI)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连续两年(2022、2023年)对群体子代的春季SPI进行观测,结果显示,SPI在F1群体内存在明显的性状分离,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征。利用MapQTL6.0软件定位到1个主效的QTL(qSPI-5-1),分别可解释18.30%(2022年)和7.60%(2023年)的表型变异;利用GACD1.2软件定位到2个稳定的QTL位点(qSPI-1,qSPI-5-2),解释2.75%~18.40%的表型变异,且qSPI-5-2与qSPI-5-1位点基本重合。进一步将上述3个位点的置信区间与茶树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到23个与调控茶树春季发芽期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春季萌发的调控基因和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春季发芽期 数量性状基因座 候选基因
下载PDF
Beverage Plant Research Call for Paper
3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中文名:《饮料植物研究》ISSN:2769-2108-本开放获取、在线出版的国际期刊。致力于发表饮料植物相关领域的原创研究成果、方法、综述、评论和观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主办、并联合Maximum Academic Press共同出... 中文名:《饮料植物研究》ISSN:2769-2108-本开放获取、在线出版的国际期刊。致力于发表饮料植物相关领域的原创研究成果、方法、综述、评论和观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主办、并联合Maximum Academic Press共同出版。陈宗懋院士,Brian Schaneberg博士担任主编[审稿周期]1~1.5个月(最快1个月以内录用)期刊网站:www.maxapress.com/bpr.E-mail:bpr@maxapress.c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出版 国际期刊 开放获取 审稿周期 中国茶叶学会 陈宗懋 期刊网站 ISSN
下载PDF
茶网蝽安全防治药剂与高效施药技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罗鸿 崔清梅 +3 位作者 蔡晓明 罗逢健 张强 陈宗懋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1-370,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部分茶区茶网蝽暴发成灾,缺乏高效安全防治技术。以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为对象,从施药方法、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农药残留等方面,研究了茶网蝽药剂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药的防效显著高于背负式... 近年来,我国部分茶区茶网蝽暴发成灾,缺乏高效安全防治技术。以低水溶性化学农药、植物源农药为对象,从施药方法、药剂种类、药剂浓度、农药残留等方面,研究了茶网蝽药剂防治技术。结果表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药的防效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且防效随施药用水量增加显著提高。8种低水溶性化学农药单剂中,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对茶网蝽具有很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1.31、22.50、11.25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以上,且干茶中的农药残留量均低于中国、欧盟等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唑虫酰胺效果次之,施药后7 d防效为60%~70%;而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噻嗪酮等低水溶性农药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3种复配化学农药中,高氯·吡丙醚效果最好,施药后7 d防效可达89%。3组植物源农药中,除虫菊素效果最好,其有效成分用量在45.00 g·hm^(-2)时,施药后7 d防效可达90%;印楝素与藜芦碱混配、印楝素与苦参碱混配,对茶网蝽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综上所述,通过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施用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和除虫菊素,是一种高效安全防治茶网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网蝽 防治药剂 施药技术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叶精准加工团队简介
5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4-664,共1页
茶叶精准加工团队于2015年12月成立。在团队首席江用文研究员的带领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一支在茶叶加工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先进科研队伍。团队现有成员16名,其中研究员2名,... 茶叶精准加工团队于2015年12月成立。在团队首席江用文研究员的带领下,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一支在茶叶加工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先进科研队伍。团队现有成员16名,其中研究员2名,副研究员4名,助理研究员5名;拥有研究生学历者14名。成员专业背景涵盖了茶学、食品科学、分析化学、农业机械、中药学等多种学科,基本实现了优势集成与交叉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队伍 食品科学 茶叶加工 中药学 专业背景 农业机械 应用基础研究 交叉融合
下载PDF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6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以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天然产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2009年由科技部批准组建,2013年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植物提取物领域唯一的、湖南省属高校中第一个、湖南农业领域第二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湖南省与教育部联合共建的"省部共建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批准于2019年,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湖南省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药用植物资源国际合作基地等为主要平台依托,集聚海内外茶叶功能成分及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优秀人才组建而成。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深加工研究室、加工研究室也是以上述研究平台为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产业技术体系 湖南农业 省属高校 协同创新中心 茶学 植物提取物 天然产物研究
下载PDF
基于1999-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信息分析茶学基础研究现状 被引量:4
7
作者 熊兴平 张新忠 杨珍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5-318,共14页
对茶学领域1999-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从项目年度、类别、学部、依托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区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分支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我国茶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茶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 对茶学领域1999-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从项目年度、类别、学部、依托单位性质及其所在区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分支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我国茶学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茶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茶学领域科研人员的选题思路、科研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茶学 资助分析 基础研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茶叶企业视角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道和 叶丽红 +1 位作者 陈江华 刘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4-554,共11页
为缓解突出的“一品多牌”问题,江西省实行了茶叶品牌整合策略,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本文基于江西省茶叶企业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茶叶企业视角实证分析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策扶持对茶企参与区... 为缓解突出的“一品多牌”问题,江西省实行了茶叶品牌整合策略,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本文基于江西省茶叶企业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茶叶企业视角实证分析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策扶持对茶企参与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是通过作用于企业内部管理间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品牌监管、营销推广、产业发展条件对茶企参与区域公用品牌整合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监管、提高产品营销推广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有助于改善茶叶企业经营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区域公用品牌 品牌整合 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茶叶科学》投稿指南
9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4-324,共1页
1.投稿途径:进入《茶叶科学》采编系统(http://www.cykk.cb.cnki.net)在线投稿;或将稿件发至:cykx@vip.163.com,同时提供各种联系方式,如手机号、E-mail等。2.稿件要求范围: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的涉茶科技论文,主要包括研究报... 1.投稿途径:进入《茶叶科学》采编系统(http://www.cykk.cb.cnki.net)在线投稿;或将稿件发至:cykx@vip.163.com,同时提供各种联系方式,如手机号、E-mail等。2.稿件要求范围: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的涉茶科技论文,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专题论述等类型。来稿务求主题合适,内容新颖,论据可靠,方法正确,文字简练。撰写格式请参考本刊近期发表的文章(www.tea-science.com)。各类基金项目论文、博士论文、国外来稿优先录用。必备项目及其顺序: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摘要→关键词→英文相应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内容→致谢(非必需)→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基金项目信息(如果有)→作者联系方式及其他说明和附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科学 投稿指南 作者简介 E-MAIL 联系方式 科技论文 稿件要求 基金项目
下载PDF
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丽丽 曾祥泉 +3 位作者 Nilesh W Gaikwad 王欢 须海荣 叶俭慧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9-441,共13页
绿茶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功效,但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仍存有争议。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检测方法的建立是为了从代谢物水平研究绿茶及其提取物对人体的生理效用,有助于阐释绿茶生理功效的作用机理,并避免或减轻由于摄入样品化学组... 绿茶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功效,但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仍存有争议。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检测方法的建立是为了从代谢物水平研究绿茶及其提取物对人体的生理效用,有助于阐释绿茶生理功效的作用机理,并避免或减轻由于摄入样品化学组成差异和生物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儿茶素类化合物EGCG、EGC、EC和ECG及其派生物是常用的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主要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本文综述了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种类、备样方法和检测手段,分析、讨论了基于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开展的绿茶生物利用率研究,以及临床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出在后续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体中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的备样和检测方法,并可尝试寻找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的、更能反映绿茶及其提取物摄入水平的新型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儿茶素类生物标记物 HPLC-EC 儿茶素化合物 EGCG 代谢产物 流行病学 综述
下载PDF
茯茶冠突散囊菌发酵生产吲哚生物碱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丽萍 唐雨薇 +3 位作者 王若娴 李志冰 刘仲华 刘硕谦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3-512,共10页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其体内含有丰富的吲哚类生物碱类代谢产物。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过敏、抗辐射、抗紫外和抗肿瘤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开发前景广阔。为提高吲哚类生物碱类代谢产物的产量,本... 冠突散囊菌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的优势菌,其体内含有丰富的吲哚类生物碱类代谢产物。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过敏、抗辐射、抗紫外和抗肿瘤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开发前景广阔。为提高吲哚类生物碱类代谢产物的产量,本研究考察了冠突散囊菌繁殖、生长与发酵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其发酵产物内含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冠突散囊菌在察氏固体培养基上能快速繁殖,8 d内能产生大量的成熟孢子,液体培养的最佳条件与时长分别为pH 6.0、温度30℃、转速200 r·min^(-1)和培养时长6 d;鲜茶干粉、鲜茶提取物、茯茶粉、茯茶提取物和色氨酸等能显著诱导吲哚生物碱的合成,其中色氨酸诱导效应最强;内含成分分析表明,TLC可分离出至少10种冠突散囊菌代谢物质,HPLC与LC-MS检测分析其代谢产物的主要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产量达到2.45 g·L^(-1)。本研究为茯茶冠突散囊菌的高值化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发酵条件 吲哚类生物碱 内含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一种毛尖茶叶多糖MTP06的提取分离及其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海涛 刘庄 +2 位作者 张照康 程湘懿 乔善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1-536,共6页
本研究对一种毛尖茶叶多糖的结构与活性开展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毛尖茶叶粗多糖,经除蛋白后得到精制多糖(MP),以不同的柱层析方法对MP进行多次分离纯化,得到1个均一组分的毛尖茶叶多糖(Maojian Tea Polysaccharides No.06,MTP06... 本研究对一种毛尖茶叶多糖的结构与活性开展了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毛尖茶叶粗多糖,经除蛋白后得到精制多糖(MP),以不同的柱层析方法对MP进行多次分离纯化,得到1个均一组分的毛尖茶叶多糖(Maojian Tea Polysaccharides No.06,MTP06)。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2,2-diphenyl-1-(2,4,6-trinitrophen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小鼠免疫细胞RAW264.7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等试验方法对MTP06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MTP06对0.1 mmol·L^(-1) DPPH溶液的自由基清除率为30.85%,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吞噬能力和产生NO的能力均有促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活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尖茶叶 多糖 活性 免疫细胞
下载PDF
茶树根系Actin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远华 陆建良 +1 位作者 范方媛 石玉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46,共11页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Actin基因全长序列,Actin... 采用SSH技术分析了VA菌根处理后福鼎大白茶根系基因差异表达情况,获得了差异序列,序列比对显示,在下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10种未知功能的基因;在上调表达序列中可能包含了5种可能的基因。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Actin基因全长序列,Actin基因长1 606 bp(Gen Bank,登录号KJ946252),具有1 131bp开放阅读框(1st^1 131st),编码377个氨基酸。分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ctin蛋白分子量约30.69 k D,等电点为5.27,定位于细胞核等亚细胞区位。研究还显示,Actin在不同品种中表达无显著差异,对非生物性胁迫响应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ACTIN 基因克隆 表达
下载PDF
茶树中总有机酸的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旭君 杨平平 +2 位作者 徐仁扣 王玉花 黎星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2-575,576,共5页
建立了-种应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快速检测茶树中总有机酸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茶树新芽、幼叶、成熟叶,以及凋落叶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样品经乙醇提取、减压浓缩,再经过先碱化后酸化处理,乙酸乙酯萃取后,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检测茶... 建立了-种应用自动电位滴定仪快速检测茶树中总有机酸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茶树新芽、幼叶、成熟叶,以及凋落叶中总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样品经乙醇提取、减压浓缩,再经过先碱化后酸化处理,乙酸乙酯萃取后,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检测茶树叶片中的总有机酸,有机酸的添加量为2.0-45.0 mg·g^-1,回收率为96.0%-99.6%,相对标准偏差(RSD)≤5.7%,该方法是茶树叶片总有机酸含量测定的简单快捷方法.运用该方法,新芽、幼叶、成熟叶、凋落叶总有机酸含量的测定值分别为44.9、20.1、21.1、1.99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电位滴定 茶树叶片 总有机酸
下载PDF
农艺学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汇总表(统计年:2011年)
15
作者 朱永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影响因子 茶叶科学 作物学报
下载PDF
茶树雌蕊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燕 陈暄 +2 位作者 房婉萍 李垚 黎星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0-428,共9页
为建立一套适合茶树雌蕊总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体系,对茶树雌蕊总蛋白的提取方法、SDS-PAGE凝胶浓度、聚焦条件和IPG胶条pH范围等进行了比较优化。结果表明,TCA/丙酮-clean up kit法提取总蛋白,用17 cm pH 5~8 IPG胶条,13%SDS-聚... 为建立一套适合茶树雌蕊总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体系,对茶树雌蕊总蛋白的提取方法、SDS-PAGE凝胶浓度、聚焦条件和IPG胶条pH范围等进行了比较优化。结果表明,TCA/丙酮-clean up kit法提取总蛋白,用17 cm pH 5~8 IPG胶条,1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分离,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可以获得清晰、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共检测到约1200个蛋白点,主要分布在pH 5~8,相对分子量14~117 kD范围内,碱性蛋白得到有效分离,可以满足茶树雌蕊的蛋白组学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雌蕊 蛋白质提取 双向电泳
下载PDF
不同时间给予大红袍水提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曹丹 刘仲华 +4 位作者 黄建安 蔡淑娴 吴香兰 金莉莎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为了比较提前2 h给予、同时给予及推后2 h给予大红袍水提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抵御效果,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乙醇组一次性给予60%乙醇(0.01 mL/g),提前组、同时组及推后组分别在灌喂酒精前2 h、灌喂酒... 为了比较提前2 h给予、同时给予及推后2 h给予大红袍水提物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抵御效果,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乙醇组一次性给予60%乙醇(0.01 mL/g),提前组、同时组及推后组分别在灌喂酒精前2 h、灌喂酒精中和灌喂酒精后2 h给予大红袍水提物。通过检测小鼠体重、肝重以及血清及肝匀浆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总巯基等相关指标,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结果表明,一次性豪饮乙醇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小鼠肝脏组织细胞、血清的生化代谢指标、抗氧化指标及显微观察结果都显示,提前组、同时组和推后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抵御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以提前组效果最佳,同时组次之,推后组效果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袍水提物 给予方式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红茶茶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谭超 刘华戎 +1 位作者 龚加顺 张乃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1-357,共7页
通过常规浸提、酶处理浸提两种提取工艺与真空减压浓缩、水浴浓缩两种干燥工艺制备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酶处理后利用真空减压浓缩工艺能够显著提高红茶茶膏总糖、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 通过常规浸提、酶处理浸提两种提取工艺与真空减压浓缩、水浴浓缩两种干燥工艺制备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酶处理后利用真空减压浓缩工艺能够显著提高红茶茶膏总糖、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儿茶素等理化活性成分含量,并提高红茶茶膏感官品质。色差分析b/a值和色相角(Hab)在红茶茶膏汤色分析中能更好反映红茶茶膏汤色状况,其与感官评分相关系数较高,可作为色差分析中衡量红茶茶膏色差品质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膏 工艺 成分 色差
下载PDF
安吉白茶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夏道宗 张元君 +1 位作者 倪达美 居梦婷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44,共5页
选用MTT法研究了安吉白茶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安吉白茶多糖对荷瘤小鼠抑瘤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且具... 选用MTT法研究了安吉白茶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安吉白茶多糖对荷瘤小鼠抑瘤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体内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吉白茶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和H22腹水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也有较强增高作用。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显示,安吉白茶多糖可使荷S180实体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白茶多糖 抗肿瘤 免疫调节 腹腔巨噬细胞 吞噬能力
下载PDF
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涂膜对甜樱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刘开华 张宇航 邢淑婕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3,共7页
将天然抑菌抗氧化物质茶多酚添加到大豆分离蛋白中制成复合涂膜液,以感官指标、硬度、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为质量指标定期取样分析测定,研究所制成的涂膜液在室温条件下对甜樱桃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 将天然抑菌抗氧化物质茶多酚添加到大豆分离蛋白中制成复合涂膜液,以感官指标、硬度、腐烂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为质量指标定期取样分析测定,研究所制成的涂膜液在室温条件下对甜樱桃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含茶多酚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涂膜液能较好地保持贮藏樱桃的感官品质,降低甜樱桃在贮藏期间的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从而延长果实的保鲜期。5%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中添加200mg/kg茶多酚制得的涂膜液保鲜效果显著,和对照相比,可将甜樱桃的室温保鲜期从2d延长至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涂膜 甜樱桃 保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