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5282被引量68978H指数112
本刊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专业学术性期刊。在发表具有较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重视外语教学实践经验和外语普及方面的研究。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4-6038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21-1060/H
  • 出版周期双月刊
共找到5,2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语学科导师对硕士生情绪的调节:一项基于反馈情境的多重个案研究
1
作者 许悦婷 刘呈呈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147,共14页
反馈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提升学生反馈投入,导师需觉察并调节学生在反馈中的情绪。本多重个案研究基于3位外语学科导师及其指导的5位硕士生的多轮访谈及多类反馈材料,探讨外语学科导师在反馈情境下调节研究生情绪的策略... 反馈是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提升学生反馈投入,导师需觉察并调节学生在反馈中的情绪。本多重个案研究基于3位外语学科导师及其指导的5位硕士生的多轮访谈及多类反馈材料,探讨外语学科导师在反馈情境下调节研究生情绪的策略及其效果。研究发现,3位导师主要使用先行关注策略调节硕士生的负性情绪,且硕士生认为导师的情绪调节能避免或减轻负性情绪、引发正性情绪、促进反馈投入。本研究丰富了二语学习情绪调节与教师反馈素养研究,亦能指导二语教师外部情绪调节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调节 反馈 研究生培养 外语学科导师 教师反馈素养
原文传递
危机、共情、共同体——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中的家园政治
2
作者 徐彬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6-135,148,共11页
“危机”是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的叙事主题,具体表现为:家园“焚毁”、战争亡国和历史入侵现实。与上述危机的描写相对应的是作家对特定共同体消逝后英属加勒比人二次流散的批判性反思,对共情机制构建跨种族命运共同体重要作用的... “危机”是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的叙事主题,具体表现为:家园“焚毁”、战争亡国和历史入侵现实。与上述危机的描写相对应的是作家对特定共同体消逝后英属加勒比人二次流散的批判性反思,对共情机制构建跨种族命运共同体重要作用的探讨和对家园与共同体生活之历史属性的强调。就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作家而言,共同体因危机而亡也因危机而生,共识与共情是流通于共同体之中的价值话语和建设家园与共同体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 危机 共情 共同体 家园政治
原文传递
元认知与英美小说对莎士比亚的挪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肖谊 谢梦昕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3-129,F0003,共8页
莎士比亚作品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英美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自18世纪中叶以来,小说家们就不断地将莎士比亚作为原型或典故运用到小说创作中,这种倾向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变得更加明显。英美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大量对莎士比亚进行挪用的实... 莎士比亚作品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英美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自18世纪中叶以来,小说家们就不断地将莎士比亚作为原型或典故运用到小说创作中,这种倾向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中变得更加明显。英美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大量对莎士比亚进行挪用的实例,挪用包含着创作中的认知过程、认知行为以及文化认知等要素。同时,对莎士比亚进行挪用的过程也是一种元认知过程。本文在梳理英美文学史上对莎士比亚进行挪用的实例后研究发现: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元认知是贯穿于文本世界的认知机制。探索与分析小说创作中的元认知,有益于进一步探析认知与小说叙事之间的关系,对探索认知叙事学有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认知 小说创作 莎士比亚 挪用 认知叙事学
原文传递
跨语言视角下存在句推导中的斯拉夫化现象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晨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6,147,148,共15页
跨语言视角下,存在句动词后的论元往往表现出强制性的"弱解读"特征。这一特征出现在一系列语言中,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和汉语。"弱解读"限制在部分过往文献中被默认为构式本身的要求,却缺乏句法推导层面... 跨语言视角下,存在句动词后的论元往往表现出强制性的"弱解读"特征。这一特征出现在一系列语言中,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和汉语。"弱解读"限制在部分过往文献中被默认为构式本身的要求,却缺乏句法推导层面的系统解释。本文借用Borer有关斯拉夫语完成体前缀的观点,试图在句法层面上给予存在句一个新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语言存在句的生成均涉及"斯拉夫化",即句法结构中特定的中心语和其指示词必须接受同一赋值项约束。这一分析可以将不同语言中存在句的不同表现归结为对事件空项进行赋值的可用手段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存在句 跨语言 斯拉夫化
原文传递
类型学视角下英汉格标志配置与分裂及物/不及物
5
作者 于秀金 姜兆梓 庾小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34,147,148,共14页
汉语中的非宾格/作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性质争论已久。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比英汉语的格标志配置以及分裂及物/不及物,以揭示这两种句式的本质。研究发现:(1)英语和意大利语相似,只有分裂不及物而无分裂及物,汉语和格鲁... 汉语中的非宾格/作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性质争论已久。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比英汉语的格标志配置以及分裂及物/不及物,以揭示这两种句式的本质。研究发现:(1)英语和意大利语相似,只有分裂不及物而无分裂及物,汉语和格鲁吉亚语相似,兼具分裂不及物和分裂及物;(2)英汉分裂不及物均发生在主格不及物句和通格不及物句之间,汉语分裂及物则发生在主-宾格及物句和施-通格及物句之间,"把"字句是施-通格及物句,非宾格/作格动词句是通格不及物句;(3)英汉通格不及物句的动词类型相似,通格论元位于通格动词之后是基础句式;(4)英汉及物句的动词类型差异显著,英语只有主-宾格动词而无施-通格动词,汉语既有主-宾格动词/动结式,也有主-宾格和施-通格兼类的动词/动结式。本研究为汉语两种有争论的句式提供了新的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标志配置 主-宾格 施-通格 分裂及物/不及物
原文传递
输入条件与频次对大学生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魏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7,148,共13页
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学习由输入与频次驱动。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输入条件与频次对大学生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综合影响。80名受试被分为无增显、有增显及增显+注释三组,其中15名参加了追溯式访谈。构式知识测... 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学习由输入与频次驱动。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输入条件与频次对大学生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综合影响。80名受试被分为无增显、有增显及增显+注释三组,其中15名参加了追溯式访谈。构式知识测试采用了填空、选择以及意义解释三种形式。研究发现:(1)经过两次阅读和练习后,三种输入条件对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影响较为显著。(2)三组接触3频次和6频次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三项测试均有显著差异。(3)高分组测试结果表明,填空与选择测试无显著差异,但意义解释测试差异显著;低分组的测试结果则相反。以上研究发现表明,输入频次与视觉增显等因素综合作用于专用英语构式的学习,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对构式形式和意义的加工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条件 频次 专用英语构式
原文传递
阐释与机制:《大堂神父》与“弥赛亚”意识
7
作者 栾昕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45,150,共8页
《大堂神父》是19世纪俄国作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饱含作家深沉的东正教情结与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研究者们往往更侧重于探讨东正教对小说... 《大堂神父》是19世纪俄国作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中饱含作家深沉的东正教情结与改良社会的强烈愿望,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研究者们往往更侧重于探讨东正教对小说主题思想的影响,更多从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剖析作品,较少探讨东正教对小说创作艺术形式的作用。本论文则将采用符号学研究视角,重点考查东正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弥赛亚”意识对长篇小说《大堂神父》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构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小说对东正教思想的形象化阐释及其传播,从而揭示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即意义再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斯科夫 《大堂神父》 “弥赛亚”意识 东正教思想
原文传递
时空隐喻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时间认知的影响
8
作者 李恒 张积家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04,150,共10页
以往大多数有关时间隐喻影响时间认知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母语者,少有人关注二语学习者。实验1表明,在中性语境下,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时间在动和自动在动隐喻没有差异,说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均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 以往大多数有关时间隐喻影响时间认知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母语者,少有人关注二语学习者。实验1表明,在中性语境下,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使用时间在动和自动在动隐喻没有差异,说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均对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时间认知方式产生了影响;实验2表明,在语义加工难度较大的任务中,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倾向于使用汉语思维对时间关系做出推断。结果显示,对语言关联性假设的考察,应当注意到语言对不同概念范畴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语境可能抵消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 时空隐喻 自我在动隐喻 时间在动隐喻 语言关联性假设
原文传递
英语“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归属之功能视角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宏伟 何伟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78,共10页
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通过对英语"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句法语义分析,剖析了结构内部语义关系,明确了"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归属,重新界定了"动词词组复合体"概念。研究认为单... 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通过对英语"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句法语义分析,剖析了结构内部语义关系,明确了"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归属,重新界定了"动词词组复合体"概念。研究认为单位复合体现象不存在于动词词组层面,"动词词组复合体"可以归为动词词组和小句复合体范畴。"从属扩展类动词词组复合体"一般式和被动式功能上与复杂动词词组类似,由助动词和非限定动词词组构成,"从属扩展类动词词组复合体"使役式及"从属投射类动词词组复合体"中两个动词词组分别体现了两个过程,可归为小句复合体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属型动词词组复合体” 意义 句法功能
原文传递
认知加工视域下的节点词和节点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玲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54,64,共9页
节点词概念由新弗斯学派引入词汇语义搭配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受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的影响,以往对节点词的研究仅强调其在加工中的数据意义,缺乏对其存在产生的理据、加工过程、以及在词汇习得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使节点词在词汇语义... 节点词概念由新弗斯学派引入词汇语义搭配和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受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的影响,以往对节点词的研究仅强调其在加工中的数据意义,缺乏对其存在产生的理据、加工过程、以及在词汇习得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使节点词在词汇语义加工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本文依据Sinclair的扩展意义单位理论和基于使用的词汇语义加工理论,考察了节点词和节点效应在词汇语义加工中产生的理据、加工特点和作用。研究发现,节点词是语言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语义网络层的提取以整体加工为主;语义通达程度和节点效应是节点词激活的主要表征。节点效应与词汇加工程度、词汇有效习得程度相关。节点词在词项搭配和语义网络建构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培养二语学习者的词语使用水平。建议在二语词汇语义加工研究进一步明确节点词概念,重视节点词和节点效应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加工 节点词 节点效应 词汇习得
原文传递
港台地区当代翻译家群体翻译思想中的语文情结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其斌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9,共12页
本研究选取余光中等十位港台地区当代翻译家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该群体翻译思想的共性。研究认为,根植于该群体卓绝超迈的语言和文字天分,他们的翻译思想语文情结浓厚,表现在译文中的文白结合、对当今语文退化的忧思、对译文体的口诛笔伐... 本研究选取余光中等十位港台地区当代翻译家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该群体翻译思想的共性。研究认为,根植于该群体卓绝超迈的语言和文字天分,他们的翻译思想语文情结浓厚,表现在译文中的文白结合、对当今语文退化的忧思、对译文体的口诛笔伐、重实践,轻理论的翻译主张等多个方面。此外,在他们看来,翻译还起着延续译者的写作生命,传播人类文明的作用。为了完成这一文化使命,该群体殚精竭虑,推出了一批优秀的译作,为年轻的译者树立了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港台地区翻译家 翻译思想 语文情结
原文传递
高校外语教学新视野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
12
作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0,共1页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将在浙江宁波召开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紧扣"高校外语教学新视野"这一主题,力邀国内知名学者就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做专题报告。同时,研讨会还将聚焦当前改革的热点设立"跨境电商企业家论坛",... 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将在浙江宁波召开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紧扣"高校外语教学新视野"这一主题,力邀国内知名学者就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做专题报告。同时,研讨会还将聚焦当前改革的热点设立"跨境电商企业家论坛",并针对外语教师的切实所需设立"外语核心期刊主编论坛",以期更好地为高校外语教学和广大外语教师服务。我们诚挚邀请外语界同仁拨冗莅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学 语言学研究会 中国教育 企业家论坛 专题报告 语界 期刊主编 外语人才培养 大学外语教学 会议联系人
原文传递
中国双语与三语学习者的句法歧义消解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同顺 李海龙 张莉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147,共9页
不同语言的关系从句挂靠倾向存在差异,其中英语是低挂靠语言,而德语是高挂靠语言。这为研究句法加工策略的发展和迁移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中国汉-英双语学习者和汉-英-德三语学习者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在句子歧义消解任务中的从句挂靠倾... 不同语言的关系从句挂靠倾向存在差异,其中英语是低挂靠语言,而德语是高挂靠语言。这为研究句法加工策略的发展和迁移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中国汉-英双语学习者和汉-英-德三语学习者为被试,考察了他们在句子歧义消解任务中的从句挂靠倾向。结果发现:(1)二语和三语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句子时对连接两个名词短语的介词(of或with)的语义敏感;(2)语言类型距离会影响句法歧义消解策略的跨语言迁移;(3)语言水平是影响句子歧义消解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为浅层结构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探究了语言类型学差异以及语言水平对句子歧义消解过程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从句 句法歧义 挂靠倾向 浅层结构假说
原文传递
《论语》及其英译本中投射语言结构的功能语篇对等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蕾 胡红辉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79,86,共6页
《论语》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古代记言语篇体裁,全书约百分之七十的篇幅由投射语言建构,但目前探讨《论语》译文中投射语言的对等性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功能语篇翻译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探讨《论语》与其英译文中投射语言结... 《论语》作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古代记言语篇体裁,全书约百分之七十的篇幅由投射语言建构,但目前探讨《论语》译文中投射语言的对等性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功能语篇翻译分析为理论依据,通过探讨《论语》与其英译文中投射语言结构的功能对等,指出了译文中投射语言结构基本实现了相对对等。同时,本研究证明了功能语篇分析方法对翻译研究中"相对对等观"的解释力与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投射语言结构 功能语篇对等
原文传递
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专题研讨论文系列专栏之三 被引量:74
15
作者 王守仁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客观要求英语教育具有多样化特点。过去由于对学生多元需求重视不够,英语教学效果不佳,遭到人们的批评。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是英语教学自身完善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宏观(国家)、中观(学...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客观要求英语教育具有多样化特点。过去由于对学生多元需求重视不够,英语教学效果不佳,遭到人们的批评。因此,实施个性化教学是英语教学自身完善的内在要求。本文从宏观(国家)、中观(学校)和微观(课堂)三个层面考察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讨论了个性化作为教学策略涉及到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相关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 多样化
原文传递
高校英语教师访学动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刘宏刚 寇金南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18所高校的182名英语教师的访学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自然析出7种动机因子,由强到弱依次为学术情境、求知兴趣、社会责任、学术关系、学术成果获取、压力缓解和竞争需要...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118所高校的182名英语教师的访学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自然析出7种动机因子,由强到弱依次为学术情境、求知兴趣、社会责任、学术关系、学术成果获取、压力缓解和竞争需要。随后我们结合对12位教师的访谈内容进一步分析了教师的访学动机特点。根据研究结果,文末提出了用人单位要为教师访学提供支持,访学单位要加强访学机制建设,促进教师多元访学动机的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师 访问学者项目 动机
原文传递
反传统的艺术——论《维纳斯》之戏剧叙事结构 被引量:2
17
作者 吕春媚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6,共4页
本文借用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从预叙、嵌入式的叙事框架、独特的话语方式、戏中戏的叙述模式和叙述者等五个方面对《维纳斯》戏剧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探讨。这种反传统的叙事结构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成功地传递... 本文借用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从预叙、嵌入式的叙事框架、独特的话语方式、戏中戏的叙述模式和叙述者等五个方面对《维纳斯》戏剧文本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探讨。这种反传统的叙事结构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有效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成功地传递了剧作家有意模糊历史和现实界限的创作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纳斯》 戏剧叙事 叙事结构 陌生化
原文传递
双重的统治逻辑:《远航》中的自然与殖民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洪灵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4,共4页
已有学者从小说的殖民主题与自然主题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首部小说《远航》分别进行过阐释。然而,透过当代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更可以看出,小说在运用旅行叙事书写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亦将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这两种都是... 已有学者从小说的殖民主题与自然主题方面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首部小说《远航》分别进行过阐释。然而,透过当代后殖民生态批评的视角,更可以看出,小说在运用旅行叙事书写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亦将人类中心主义与西方中心主义这两种都是以统治、霸权为主导的理念融合在一起。旅行的过程是女主人公生命走向终点的过程,也是双重统治逻辑逐渐显露与蔓延的过程。在统治逻辑的作用下,小说中的英国游客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他们的殖民姿态互为体现,显示出伍尔夫对统治逻辑的关注及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航》 旅行叙事 统治逻辑 自然 殖民
原文传递
海尔曼戏剧中的美国南方“失语症”
19
作者 张雪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3,共4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及文化批评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去疆界化"和"田园理想"出发,解读海尔曼戏剧中美国南方"失语症"的内外在原因。通过对海尔曼代表作《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处》两部剧本的分析,笔者认为...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及文化批评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去疆界化"和"田园理想"出发,解读海尔曼戏剧中美国南方"失语症"的内外在原因。通过对海尔曼代表作《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处》两部剧本的分析,笔者认为海尔曼不仅是一位女权主义剧作家,她更是一位具有高度历史感与道德观的文化批评家。对海尔曼戏剧中美国南方"失语症"这一论题的探讨展示出海尔曼对美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中政治、经济、性别和话语权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海尔曼的戏剧为人们更全面和更真实地了解、研究内战爆发后美国南方社会的文化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文本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尔曼 美国南方 失语症 内战 文化状况
原文传递
17世纪莎士比亚的经典化过程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建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79,共6页
经典首先是一个文化的观念,也是一个认知型和意识形态的观念。在1593-1623年间,莎士比亚经历了一个顺利的经典化过程,鲜明地呈现了文学场复杂的权力关系。《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是莎士比亚经典化的重要表征。在17世... 经典首先是一个文化的观念,也是一个认知型和意识形态的观念。在1593-1623年间,莎士比亚经历了一个顺利的经典化过程,鲜明地呈现了文学场复杂的权力关系。《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是莎士比亚经典化的重要表征。在17世纪,人们把莎士比亚同过去和当代的作家比较,贵族和知识阶层赋予其剧作崇高的地位,并宣称他是伟大的剧作家。事实表明莎士比亚一直占据着文学神殿中的崇高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文学经典 经典化 谱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