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作品数7386被引量14258H指数3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于1979年,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查看详情>>
  •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
  •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1003-0263
  •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11-2589/I
  • 出版周期月刊
共找到7,3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透底”修辞的哲学底基
1
作者 曹禧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第1期51-66,共16页
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在鲁迅看来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也是鲁迅论人论事不可逾越的底线;是鲁迅“透底”修辞的底基,也是鲁迅生命哲学的重要基石。鲁迅叙事,往往一两句话便把伦理批评推到人生存与发展的底端,从而使其荒谬性一目了然,不... 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在鲁迅看来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也是鲁迅论人论事不可逾越的底线;是鲁迅“透底”修辞的底基,也是鲁迅生命哲学的重要基石。鲁迅叙事,往往一两句话便把伦理批评推到人生存与发展的底端,从而使其荒谬性一目了然,不仅展示其“透底”修辞的妙处,也显示了其“透底”修辞的哲学底基。如果说鲁迅“透底”修辞的哲学底基在其小说叙事中还算比较含混和模糊,那么在其杂文叙事中却是清晰和明确的,尤其是《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这两部长篇杂文可算是《阿Q正传》的理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透底”修辞 生命哲学
原文传递
鸳鸯蝴蝶与科学幻想——民初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考
2
作者 贾立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4年第3期20-40,共21页
关于鸳鸯蝴蝶派名家徐枕亚演绎的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与人事档案,结合亲属访问,可确认这篇民国科幻遗珠的原著者“芜城星海”的真实身份,从而挖掘出一位已被今人淡忘的通俗小说家、科普与教育工作者于星海。... 关于鸳鸯蝴蝶派名家徐枕亚演绎的科幻小说《格白勒大学旁听记》,通过查阅报刊资料与人事档案,结合亲属访问,可确认这篇民国科幻遗珠的原著者“芜城星海”的真实身份,从而挖掘出一位已被今人淡忘的通俗小说家、科普与教育工作者于星海。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他在小说、科普、教育方面均有作为,为培养学生、传播科学贡献了力量。其人其文其事,也牵出了众多人物,这些信息织就了一幅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为通俗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值得关注的丰富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枕亚 于星海 鸳鸯蝴蝶派 科幻 中国科学社
原文传递
“五四”文学与沈从文的疾病叙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疾病叙事,中国文学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作为文学创作的经典素材,疾病叙事多是借肉身之病去表现人的性格、心理、精神之病;或通过疾病呼唤健康,给人类以希望和力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叙述了很多疾病,不但揭示人的疾病,... 疾病叙事,中国文学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作为文学创作的经典素材,疾病叙事多是借肉身之病去表现人的性格、心理、精神之病;或通过疾病呼唤健康,给人类以希望和力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沈从文的作品叙述了很多疾病,不但揭示人的疾病,也揭示时代疾病与社会疾病,旨在建立健全的人性,建设健康的国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比,沈从文将疾病叙事引领到一个新境界,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具有重要的史学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疾病叙事 审美价值 史学意义
原文传递
“尝味着人人的悲喜”——从《牛》的探索看延安文艺的下乡运动与情感实践
4
作者 梁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4-73,共20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前夕的延安,“下乡入伍”盛行的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以丁玲、周扬为代表的批评家,从不同层面强调作家主体之于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以矫正“浮于生活表面”的倾向。周立波在1941年创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前夕的延安,“下乡入伍”盛行的同时,也招致了不少批评。以丁玲、周扬为代表的批评家,从不同层面强调作家主体之于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以矫正“浮于生活表面”的倾向。周立波在1941年创作的《牛》,既是对鲁艺下乡号召的响应,也有一种以“情感”深入“生活”的教学示范意味。在小说当中,经由情感,知识分子“我”既克服了与农民的隔阂感,又实现了自身革命意识的再激发。只是,在整风后形成的“深入生活”原则看来,这种情感过于依靠想象推动。如何使知识分子充盈有力的情感落地,作为扎实的经验与现实结合,成为当代现实主义写作持续探索的课题。《牛》的探索、争议,为研究“深入生活”写作机制的两次历史变化提供了重要内在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 周立波 延安文艺 情感 下乡运动
原文传递
我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与学人研究——在“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5
作者 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9-206,共8页
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策划召开此次“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感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感谢刚才各位老师对我的学术与教... 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策划召开此次“钱理群学术思想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感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授予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感谢刚才各位老师对我的学术与教学工作的肯定,以及今天各位老师、同学到场参会。平原、德威因为工作原因不能与会,他们的视频致辞都令我感到温暖。而子平、晓明等老朋友专程从香港地区、上海赶来,这让我十分感动。总之,感谢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钱理群 学术贡献 现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 学术思想 学术研讨会
原文传递
《陕北风光》:文学的写尽政策与政策之外
6
作者 范雪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33,共18页
《陕北风光》中写于1944—1945年的五篇报告的共同特征,是写尽政策。文学的写尽政策来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关心事业的要求。政策是党和人民的接触面,它的落实表现为制度贯彻、人的带动或风气感染。边区... 《陕北风光》中写于1944—1945年的五篇报告的共同特征,是写尽政策。文学的写尽政策来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对关心事业的要求。政策是党和人民的接触面,它的落实表现为制度贯彻、人的带动或风气感染。边区领导人与文艺工作者都将“人-风气”的感染作用,视为政策落实的最佳方式。在此线索上,《田保霖》等叙说类作品与行政类文本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政策创造或改造了世间实存,但它的语言却不能捕捉这实存,捕捉世间风貌并将其摹拟再现出来的只能是文学艺术。关心事业、写尽政策,把丁玲的新陕北故事带向“风光地带”。“风光”之中政策、自然、生活与人情获得的整体性通融,是丁玲为其作品集命名的来由,它最接近作者在此时空中的本质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延安文艺 《陕北风光》 《田保霖》
原文传递
文学史家的境界高格 被引量:2
7
作者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共4页
近日《严家炎全集》出版,引起学界特别是现代文学界普遍关注。翻阅全集,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读过,有些不止读过一遍,如今再展读这沉甸甸的十卷本全集,回顾严老师60多年治学的经历与成就,一种亲切感和崇仰之情油然而生。1961年我在广东紫金... 近日《严家炎全集》出版,引起学界特别是现代文学界普遍关注。翻阅全集,大部分文章以前都读过,有些不止读过一遍,如今再展读这沉甸甸的十卷本全集,回顾严老师60多年治学的经历与成就,一种亲切感和崇仰之情油然而生。1961年我在广东紫金中学上高中时,就知道严老师的大名,当时严老师发表关于《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评论,影响挺大的,连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学生都被激起讨论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史》 文学史家 老师 严家炎 亲切感 十卷本 普通中学生 影响
原文传递
“至暗时刻”的情绪释放--《野草·求乞者》重复叙事辨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骥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23,共12页
《求乞者》行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重复”。这种一再出现的重复叙事构成了对某种情绪、事件的强化与突出,值得深入关注。本文以《求乞者》重复的关键词语、句子与意象为重点,尝试对其中蕴含的某些意味作出辨析,对文本中的某些盲点给予... 《求乞者》行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重复”。这种一再出现的重复叙事构成了对某种情绪、事件的强化与突出,值得深入关注。本文以《求乞者》重复的关键词语、句子与意象为重点,尝试对其中蕴含的某些意味作出辨析,对文本中的某些盲点给予合乎情理的阐释,以还原作者内心的本相。从《野草》整体来看,尽管《求乞者》着重于负面情绪的释放而非人生价值意义的建构,但它又成为鲁迅“反抗绝望”价值重构的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求乞者》 《野草》 重复叙事
原文传递
“争天拒俗”:弱者反抗与“相互主体性”——鲁迅的进化论批判 被引量:2
9
作者 熊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5,共16页
进化论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接受这一外来理论,"拿来"严译、日译以及赫胥黎、斯宾塞、海克尔等相关知识,是中国知识分子遭遇."现代""西方"而形成自我主体的重要案例。鲁迅在家道中落、国势... 进化论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鲁迅接受这一外来理论,"拿来"严译、日译以及赫胥黎、斯宾塞、海克尔等相关知识,是中国知识分子遭遇."现代""西方"而形成自我主体的重要案例。鲁迅在家道中落、国势危亡的困厄中接触进化论,弱者的处境、经验构成牢固而深刻的"先见"。日本作为进化论的"中转"场域,尤其激发他的弱者本位意识、促成"争天拒俗"的文学之思。"文学鲁迅"具有弱者反抗的精神内核,通过打破强/弱、先进/落后、主动/被动等二元结构而体现出"人各有己"的相互主体性思维,对当下的文化交流、建设仍是一种有效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进化论 弱者本位意识 文明批判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欣赏
1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原文传递
“成长史”书写与王朔1990年代的文学境遇——以《动物凶猛》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雨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4-249,共16页
进入1990年代,王朔对"调侃"风格有自觉反省,并开始在小说中建立唤起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成长史"书写。《动物凶猛》是王朔成长史书写的代表作,以借鉴杜拉斯《情人》等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改变"调侃",陌生化的... 进入1990年代,王朔对"调侃"风格有自觉反省,并开始在小说中建立唤起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成长史"书写。《动物凶猛》是王朔成长史书写的代表作,以借鉴杜拉斯《情人》等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改变"调侃",陌生化的怀旧眼光,使小说具有历史的严肃感和纵深感。王朔在1990年代初通过《动物凶猛》等小说尝试经典化,但《动物凶猛》延续了他1980年代"一个故事两种结局"的故事结构。由此,王朔创作始终摇摆于"成长史"和"言情"两种道路之间,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朔 《动物凶猛》 1990年代 成长史
原文传递
在烟火尽头书写寓言——鲁敏小说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樊迎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鲁敏在对人间烟火的熟稔掌握背后带着强大个人风格的消解幻象、试图拯救或放飞自我与他者的寓言书写。这是鲁敏个人的创作追求,也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尝试。论文首先讨论鲁敏人物独特的"出生即成年"状态,即没有童年和... 鲁敏在对人间烟火的熟稔掌握背后带着强大个人风格的消解幻象、试图拯救或放飞自我与他者的寓言书写。这是鲁敏个人的创作追求,也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尝试。论文首先讨论鲁敏人物独特的"出生即成年"状态,即没有童年和少年,也缺乏成长痕迹的成年姿态;接着讨论鲁敏对创作主题的挖掘,她"以虚妄试错",深刻展现了城市折叠后的人类精神和物质困境的机械复制以及虚妄自上而下的抵达;最后讨论鲁敏在对人间烟火的详尽描述之中展现出的艺术特点,略带悲剧意味的美学特质隐藏着独特的抵抗质地。结语指出鲁敏上下求索,在中西同质的现代性进程中缔造自己文学世界的"弥赛亚",她的"寓言"独树一帜,携带着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敏 人间烟火 虚妄 寓言
原文传递
启事
1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32-232,共1页
2019年第03期《沈从文佚文三则》辑校唐东堰的单位地址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10097。
关键词 单位地址 邮编 佚文
原文传递
穆时英教育背景考——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9-259,共11页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先驱作家,穆时英的生平事迹如教育背景、经历等,已有若干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资料,重新探究穆时英在光华附中、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等校的从学经历,对部分疑点再行予以考证... 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的先驱作家,穆时英的生平事迹如教育背景、经历等,已有若干研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资料,重新探究穆时英在光华附中、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等校的从学经历,对部分疑点再行予以考证、辨析,填补其间的空白之处,并澄清目前研究、叙述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为学界提供关于穆时英教育背景的较为系统、全面、准确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光华大学 圣约翰大学 任诚 教育背景
原文传递
成长、革命与常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之批评的批评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羽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5-183,共19页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发表、修订以及引发的相关批评,构成一系列意义丰富的文学史事件,也是理解"前三十年"文学体制性特征的极佳案例。王蒙的这部小说在形态上非常像西方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其中,"年轻"...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发表、修订以及引发的相关批评,构成一系列意义丰富的文学史事件,也是理解"前三十年"文学体制性特征的极佳案例。王蒙的这部小说在形态上非常像西方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其中,"年轻"不仅成为叙事的重要起点,而且也是得到审视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它表征着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独特规定与内在困难——革命激情与官僚制的惰性、青年的"一元性"渴望与成人世界的"二元"分化之间似乎无解的冲突。在这个意义上,王蒙有意或无意选择这样一种"准"成长小说的叙事路径,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意味的症候。由此带出的关键点,正是"成长小说"所内含的"革命"与"常态"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前三十年”文学体制 成长小说 革命与常态
原文传递
细读高晓声
16
作者 王彬彬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8-216,共19页
高晓声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心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往往让细节与细节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高晓声不仅把李顺大、陈奂生这类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塑造得好,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艺术光彩... 高晓声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心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往往让细节与细节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高晓声不仅把李顺大、陈奂生这类老实巴交的农民形象塑造得好,也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艺术光彩的乡村流氓、无赖形象;高晓声小说中,议论性的成分是很多的,但这些议论并不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相反,总是妙趣横生,就因为高晓声议论所表达的观念、智慧,总能超越小说的具体情境而具有普遍性意义;高晓声还有些小说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例如《周华英求职》《太平无事》等就是这样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晓声 小说细节 小说议论
原文传递
评黄万华著《百年香港文学史》
17
作者 于京一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48-253,共6页
香港回归20年周年之际,花城出版社推出黄万华教授的《百年香港文学史》。这部个人独著的文学史视野开阔、理念扎实、见解新颖,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立足香港,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凸显香港文学传统的形成,从而丰富“中... 香港回归20年周年之际,花城出版社推出黄万华教授的《百年香港文学史》。这部个人独著的文学史视野开阔、理念扎实、见解新颖,没有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立足香港,从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凸显香港文学传统的形成,从而丰富“中国性”,呈现出现当代文学史的一种写作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史 香港回归 花城出版社 民族文学 文学传统 中国性
原文传递
分裂时期的民族诗学——陈映真文学批评印象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作为极具民族色彩和中国情怀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文学批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其在台湾与大陆分裂时期的文学思考透射出深邃的主体思想。在广义诗学概念的统摄下,本文重点讨论了陈映真文学批评中有关市镇小知识分子作家、殖民地知识... 作为极具民族色彩和中国情怀的台湾作家,陈映真的文学批评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其在台湾与大陆分裂时期的文学思考透射出深邃的主体思想。在广义诗学概念的统摄下,本文重点讨论了陈映真文学批评中有关市镇小知识分子作家、殖民地知识分子、民族文学、"台独"谬论及正确引导青年人等方面的观念,在呈现出陈先生民族诗学丰富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出他沉重的民族思考和整体性的国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民族诗学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评陈福民《批评与阅读的力量》
19
作者 徐妍 任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0-205,共6页
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遭遇到异样的困境:市场化、体制化和学院化的合力不仅从外部弱化了文学批评的力量,而且从内部扼杀着批评的生命力。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现实境遇中,文学批评若想获得自身的存在感,避免被忽视的命运,只有一途:依... 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遭遇到异样的困境:市场化、体制化和学院化的合力不仅从外部弱化了文学批评的力量,而且从内部扼杀着批评的生命力。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现实境遇中,文学批评若想获得自身的存在感,避免被忽视的命运,只有一途:依旧坚持文学批评的理想,探索出理想化的文学批评写作样式。在这个意义上,陈福民的文学论集《批评与阅读的力量》值得被认真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力量 阅读 现实境遇 理想化 市场化 学院化 体制化
原文传递
论早期中国新诗的本土化探索及其启示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洁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共9页
由于早期新诗的"尝试"较多倚重西方诗学资源,难免在艺术标准上造成某种"薄古""厚西"的倾向。随着新诗自身的不断发展,艺术"本土化"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闻一多、废名、梁宗岱等人都从不同角度... 由于早期新诗的"尝试"较多倚重西方诗学资源,难免在艺术标准上造成某种"薄古""厚西"的倾向。随着新诗自身的不断发展,艺术"本土化"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闻一多、废名、梁宗岱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无论立足语言、探索格律,还是重释旧诗、关注文化,又或者是更加强调现实历史的关注与介入,都是新诗艺术本土化探索的体现。这种历史经验对当下诗坛也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诗人自觉运用和锤炼本土语言,呈现本土文化与现实经验,在对话性的语境中更好地写出"此地"与"今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本土化 格律 启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